第46章 灭魏(1/3)
当邻近各县派驿吏、亭长到这些驿亭中联络时,他们许多人都表示愿意继续听命。这一来郑城平叛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当秦军大举出动时,郑城几乎征集不到军队:得到秦军支持的各亭驿拒绝应征,将县里派来的官员赶了回去。郑城的官员见势不妙,带着家眷和财物逃出郑城。由于逃往楚国的道路都在楚军的控制之下,这些人就近逃入许县、鄢陵等魏地,一部分从那里逃到大梁。王贲指挥秦军连下十余座楚城。稳定了颍川的局势,秦王遣使魏王,指责他收容了反叛的郑城韩族。不等魏王回答,王贲的大军就向魏地发起进攻。
早在年初,王贲见郑城的韩人都逃入魏地,他就开始上书秦王,请求灭魏。秦军征兵的结果,是在颍川周围集结了二十万大军。而平定郑城的叛乱,几乎没有使用兵力。这二十万人留在颍川周围只能空耗钱粮,所以王贲决意以这二十万人伐魏。
在等待秦王回复的时候,他像尉缭搞实战演习一般,找了几座就近的楚城攻打,让士卒们熟悉战场的氛围,演练技战术动作。从陈到咸阳二千多里,信使往来就要一个多月。而秦王还犹豫了十多天,等作战命令下达时,已经是春天了。
秦王批准了王贲伐魏的计划,并下令赐死韩王。在使臣出发的同时,另一路使者也出发前往大梁质问魏王。
在王贲准备伐魏作战时,他的父亲王翦已经斩下太子丹的人头凯旋。
王翦按原计划,以急行军包围了燕都蓟城,把当年的收成阻挡在城外,又从容用兵夺取燕城。然后就在蓟城外构筑起工事,准备长期围困蓟城。在没有外援的情况,孤城无论如何也是守不住的,沦陷只是早晚的事,燕王喜和太子丹决意突围。他们挑了个天寒地冻,朔风呼啸的日子,打开城门出逃。秦军随即占领蓟城。但在这种寒冷的天气下,秦军战斗力下降,动作迟缓,弩箭的威力也严重下降,挡不住以车兵为主力的燕军,燕王顺利突出重围。
在得知燕王出逃后,李信自告奋勇,率领一支数千人的小部队,带着千余匹马深入追击。他们跟在燕军后面,机动灵活地打击燕军。本来,燕王只是想退到百余里外的渔阳。但出城以后就得到消息,渔阳军心涣散,士卒大部逃亡。后面李信跟踪追至,而王翦的大军还在后面跟随,百余里的距离不足以摆脱秦军威胁。燕王他们车乘很多,又带着大批非战斗人员,不敢上山,他们与一起突围出来的代王嘉在中途分手,互道珍重,代王嘉率自己残部退回上谷,燕王自己则绕着山脚一路向东。
李信的追击十分严谨,不疾不徐,燕王一路虽经过多座城邑,均因规模太小,既不能容纳这支庞大的部队,又无力防御秦军的追击,立足不住。沿途不断有士卒逃散,但也从沿途的城邑中补充了一些有生力量。李信就像一块膏药,紧紧贴在燕王部队的身后,打又打不过,甩又甩不掉。半个月后,他们竟然出现在海边。
李信跟在燕王的身后,王翦的大军则在李信身后,他们沿途占领一座又一座城池。燕王逃跑的道路既给秦军指引了道路,又摧毁了各城邑抵抗的士气,沿途的城邑几乎没有抵抗,全都开城投降。
燕王又绕着渤海湾走了大约一个月,燕国最东边的郡辽东郡治襄平已经在望。从蓟城突围以来,燕王已经有两个月在路上奔波,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太子丹率军在前面开路,已经到达衍水岸边。沿衍水修建的襄平城历史悠久,但不可否认,仍然是一座小城。而这时李信依然跟在燕军身后,燕军长途跋涉一千五百里,人困马乏,士卒大批逃亡。如果燕王还不能在襄平立足,那就只能逃亡到蛮夷之地去了。
随行的燕国大臣建议道:“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