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新郑反(1/3)
秦军冲入长城后,立即包围了燕下都。城外的守军几乎没有抵抗,四散而逃。秦军的先头部队到达燕下都时,尝试着发动了一次进攻,进攻竟然意料之外的顺利:燕下都几乎军无斗志,守城士卒进行了象征性抵抗,在秦军爬上城头后,就四散而逃。秦军顺利地夺取了燕下都。进入燕下都后,王翦才知道,当天夜里,太子丹就和家臣一起逃出了燕下都,逃回蓟城,目前燕下都群龙无首,军无战心,故而一触即溃。
王翦进入燕下都时,已经是盛夏。虽然是北方,但天气依然炎热。由于有战事,田园中耕种的人不多。王翦将登城的燕军士卒全都集合,宣布将他们释放回家。告诉他们,不日将出兵蓟城之下,大家回家将地种好,以便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只不要再入燕军与秦军作对。燕军士卒欢天喜地而去,那些混在士卒之中的甲士们也被释放,他们自然是悄悄地回到蓟城。
打发走了俘虏,秦军士卒三十万人全部进入长城中,长长的队伍分从十多个浅滩徒涉过易水,声势浩大,他们严整的阵型和精良的武器,令旁观者啧啧称叹。
由于秦军从未踏足过易水长城之内的土地,他们对眼前的一切完全陌生。王翦只能小心翼翼地调动兵力,一面探寻燕军残部,一面拓展自己的占领区。到夏天结束,王翦终于彻底占领了涞水、易水、黄河一线,荆轲许诺给秦王的督亢之地已经尽收囊中。但督亢以北地区的治水流域,依然是万顷良田。
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田园,成熟的庄稼,王翦决定要尽快占领这片区域,不让粮食流入蓟城。
涿水边有座城邑,依水名也叫涿。在秦军抵达时,涿城就像督亢之地的其他城邑一样,没有抵抗,开城投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翦放回的那数万士卒,他们传言,秦军战斗力强悍,抵抗几乎是找死;但一旦投降,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这当然属于不实之辞,但在当时越传越走样,形成了投降秦军强大氛围,从易水直到涿水的大片土地上,各城邑纷纷开城投降。王翦下令,凡开城者,只派十人入城征集粮草,其余军队一律不得入城,只在城外乡邑中安营。这反过来,促成了更多城邑向秦军开城。
秦军之所以停在涿水之边,是因为前面五十里处就是燕城,那里曾是燕国的国都。后来燕都虽然迁到北边二百多里外的蓟城(原蓟国都城),但燕城仍然驻有大量的燕人。
王翦先是派人去招降燕城,严辞拒绝,王翦只得调兵将燕城包围。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抢占粮田,王翦在包围了燕城后,并不急于占领,而是继续派兵北上,打通前往蓟城的道路。
就在战事顺利发展之时,咸阳派来的密使,密报说颍川郡的郑城(故韩国国都)突然反叛,坐镇郑城的昌平君逃往楚都寿春(郢),请将军速往平叛。王翦闻言大惊,急令诸郡长官来大帐议事。
副将辛胜顿足道:“燕旦夕可下,今若回师,前功尽弃,可不惜哉!”
其余郡守、尉或言分兵,或言撤军,议论纷纷。上党守王贲道:“郑国者,虽曰都邑,其实县也。一县反,自有郡平之,安得复用多人耶?”
使者道:“新郑反,楚军将动,是以召将军归也。”
王贲道:“燕之于郑,几二千里。大军纵至,亦当二月,其间粮草所费,日三万石。驱二千里而战,师老兵疲,兵法曰擒上将军。非计也。依臣之计,若颍川得支二月,发郡兵而击之,王发邻郡之兵以备楚,当矣!若颍川不能支,虽弃燕而伐之,无所益也。不若伐燕。”
使者道:“壮哉,将军之论也。然颍川无所主,愿将军往主之。臣当请于秦王也。”
两人即日出发,并车急驰,以一日百里的速度,只用了十余天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