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灭魏(2/3)
食。”燕王无奈之下,派使者斩下太子丹的人头送到秦军营中,请求媾和。而这时,李信所部也疲惫不堪,而王翦的军队在长驱数百里后,已经不敷使用,全部留在海边。李信也不敢继续深入追击,将使者带到王翦那里,王翦遣使将太子丹的人头送往咸阳。王翦虽然没有俘获燕王,但攻占了燕都,将燕王赶到一个边僻的角落里苟延残喘,还带回太子丹的人头,灭燕工作基本完成。秦王下令全军凯旋。
伐燕的大军三十万,巨鹿、邯郸的赵军达十万,上党、三川、颍川的韩军,太原的赵军也差不多十万,真正从内史、上郡、陇西,以及巴蜀等传统秦国地界所征发的兵力不过五万人。他们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早已身心俱疲,不少人已经魂断他乡,更多的人带着满身的伤痕。不过胜利能够消除一切沮丧,他们完成了灭国之功,许多人立下大功,回到家乡后,足以光宗耀祖。各郡的士卒们成群结队,返回各自的故里。
在回乡的道路上,河洛之滨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三川、颍川、南阳、南郡,乃至巴蜀的部分士卒,都将从这里回归故里。他们在这里遇上了正在与魏国作战的秦军。
灭燕的喜悦随着凯旋士卒的到来,也传染了正在作战的秦军士卒;而燕国的灭亡给早已没有希望的魏人以最后一击。秦军依次攻占魏人的城邑,而魏人极少采取什么积极的动作,甚至连最基本的增援也没有,完全任由被围困的城池自生自灭。而这也让魏国各城邑士气低落,秦军很快就攻到大梁城下。
就在秦王使臣到达前线,下达凯旋令时,他还传下另一道教令:随军所有郡守尉,立即随将军王翦返回咸阳议事,他们的部队交给可靠的下属带领。
刚刚完成灭燕之战,灭魏之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秦王已经将思路转向灭楚。参与灭燕的将军们返回咸阳,商议的就是灭楚之计。
郑城反叛,根子虽然在韩人,但罪责其实在昌平君。特别是昌平君最终逃往楚国,更加罪不可赦。而楚国敢于收留昌平君,展现了明显的敌意。受昌平君牵连,昌文君也被下狱,交有司审理。两名丞相,先后落马,也是秦国政坛的一场巨大震动。
现在,秦王周围已经没有了丞相、国尉,御前会议的传统也取消了,一切决策都由秦王一人决定,根本无人咨询。这次秦王将前线的将军们都召回咸阳,就是向他们咨询伐楚之事。
王翦他们赶到咸阳时,伐魏的行动刚刚开始。秦王一面让诸将休息,一面向他们询问伐燕的经过,并对伐魏的战事进行点评。但有一点秦王把握得住,就算对前线行动有多少意见,他也从不下令干预前线指挥官的决定。
一直到伐燕前线的部队完全被遣散,秦王才将所有的将领集中起来,道:“年后当伐楚,今则征矣,愿闻其数。”
王翦道:“楚,大国也,非六十万众不办。”
秦王道:“寻常所征,但二三十万,六十万必举国而征也。伐燕已征,复值郑乱,又征矣,才五十万。六十万非所闻也。”
李信道:“臣愿提二十万众,为王一扫楚地。”
秦王道:“兵少固善矣,要在必胜也。”
李信道:“楚郢在淮下,臣但得淮上,顺流而下,破楚必也。”
秦王没有马上决定,他要等一等王贲伐魏的结果。王贲伐魏只要二十万,韩腾伐韩也只要二十万,王翦伐赵、伐燕都是三十万,在秦王看来,伐灭一国有个二三十万也就差不多了。如果王贲伐魏二十万就能拿下的话,他就批准二十万人伐楚的计划。
王贲的攻势似乎也还顺利。大梁城守卒十万,王贲以二十万人围城后,开始进行长期围困。秦王估计,围攻上二三个月,魏王就该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