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关于第三代诗/人的三篇评论(8/9)
的生命不断给人让路/我就让手提式汤姆告诉他个清清楚楚/世界来不及把我当人看/我就把世界先变成一头野兽”(郭力家《特种兵》)再如:“在最深最黑的罪恶里/摆摊/艺术很可以卖几吊钱 /我出售癌/出售古稀之年/最后成为一代宗匠/不要脸”(孟浪《愤怒的艺术》)
3.焦灼:这是一种最时常的变态情绪。
如:“这片频死的林子里/我被落叶砸伤//斧子离开人的手/继续把当大树来砍//飞鸟的伤口在飞/鲜血至今没有落到地面”(孟浪《靶心》)
4. 困惑:这是一种长久的,间歇性地窒息目光和灵魂的情绪。
如:“看啊!不要转过你的脸/七天成为一个星期跟随我/无数次成功的梦在我的四周/贮满新的梦、于是一个不可理解的苦难/渐露端倪,并被重新/写进天空:/完成之后又怎样”(翟永明《结束》)
5.寂寞:这是一种感情炼狱后的平静和安
闲。
如:“风中少女,象装满水果的篮子/一年一度躺在琴上,生病/一年一度/一直平常的我/如今更平常”(海子《琴》)
6.孤独:这是一种生命本体性情绪。
如:“我的身边总有空位II突然/一种 預感/使我惊恐不安/睁开躯体/原来依然,空位//于是/我也走了/留下一个空位”(朱凌波《空位》)
7.冷漠:这是商品社会中現代人的正常感情状态。
如:“附近/总要坐满喝酒吸烟的男女/他们与这个世界千丝万缕/他们与我无关”(朱凌波《错误的聚会》)
8.无聊:这是一种看透一切的无所事事一种单调生活重复的感受。
如:“午后醒来/在床上半死不活/这一觉经历非凡/可就是不敢相信/昨天和今天一样/ 然后去图书馆瞧瞧电影杂志/翻翻征婚启事/再去围观售货员和顾客骂娘/观看连体畸儿和两性畸人/再端端正正回家/端端正正到家(丁当《睡》)
9.恐惧:这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幻想,一种精神的错觉。
如:“眼睛 坐在闺房/听见隔壁他削苹果/耳朵 躺在门后/一只影子/漫过來窗”((朱凌波《错觉》)
10.悲观:人做为个体不能不悲观,因为一个人无论活时如何,结局都是死亡。人做为客体也不能不悲观,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是人的异化。而且自然灾难和核恐惧一直笼罩人的头頂。世界(地球)随时有毁灭的危险和可能。
如:“轿夫自己/一生中/只有一次被人抬过/ 当他死了!/朝圣日的早晨/在他营生的山每/他没有站起来// 第二个朝圣日/倒下他的另一名兄弟”(孟浪《宗教》)
再如:我惊奇发现/我的手臂正变成椅子的扶手/我的腿正变成椅子的腿/除了一颗可以转动的头外/其余 全成了椅子”(朱凌波《椅子》)
又如:这个世纪抽着一支烟/已剩下最后一口/余烟仍旧不肯散去/仍旧掩埋着一个事实/我们不愿说破/黄风四起时不安/寒冷和战争的喻义/以及洪水泛滥后/船舟将背负的命运/痛哭吧/日子在最终/也是漫长的/太长了”(马力《世纪未》)
11. 绝望:这是所谓希望被无数次打碎的悲哀的冷静。一种看见自我走向深溯的清醒。一种对非生命个体力量的无可奈何的反抗。
如:“我与影子举行无声会谈/面对这位高大的教父/亮处的真实的我/陷入一百种不安/无法看清对方面目/(他总以最佳角落背向亮面)/我已预感到最后的审判/我一定杀死你/我对我的影子狂喊/他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