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江湖与诗友们的轶事趣闻(上)(8/15)
)“数理算法”,历经两天终于完成这一重托,不知他们父女家人是否满意如愿……岛子:本名王勉。圈内朋友都叫他老岛,最近是在《一行》杂志上他与严力搞了联名画展,照片上虽有“老太龙钟”之态,但诗情画意犹盛。好不久前与严力兄在大连相聚说他已移居纽约。
我与老岛八十年代中叶都在黑龙江境内,他在双鸭山,我在牡丹江,互有耳闻。第一次见面是1993年的大连,当时他在深圳搞了一本香港杂志《中国企业文化》,靠此拉广告赚钱。当时孟浪曾和他同在深圳的《街道》杂志为同事,刊物解体后孟浪转道上海来大连我创办的一行广告策划公司任文字总监遂引遂我和老岛相识并来大连相商搞了个《中国企业文化》东北办事处,借此拉大旗做虎皮。之后不了了之也失去了联系。
后听说他靠写美术评论当了四川美院油画系主任,旋又调到清华美院任教,与陈丹青同事。正赶上我此时在清华大学搞了个商业地产培训计划,而我的一位关门弟子的女友恰是他的研究生高足,于是在上苑画家村他的乡居久别重逢喝了一台大酒。而且更巧的是我和他竟同住北京回龙观大社区,相隔几条街道。最后一次见面应该是20 10年春节前他约我在一家东北菜馆喝茅台,饭后去了他的居所并赠送了我一幅他正在倾力打造的基督教题材的他独创的“圣水墨”画。
张小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校园诗歌运动中的校园诗人我最刮目相看的就是张小波。其语言清奇意象独特,已初具现化派的气蕴和锋芒。“在你们当时出的油印杂志上,我看到张小波的诗让我非常的惊喜,觉得语言可以那样表达,确实被震了一下”(节选自本书《最后一个年代一一关于诗与生命的对谈(上))
后来他因“风流韵事”身陷囹圄,诗歌中断,我曾在1986年在《诗歌报》发表的诗评“第三代诗概观”中对此深为叹息“而另一位素质很高;呼声甚旺的张小波,由于诗的爆发点偏斜和非诗的干扰,使我痛惜地感到他是在浪费才华消耗激情毁灭精神”。后来在张小波的第一部小说集的序言中他的诗弟宋强曾说我的这段评价对张小波可谓“一语成谶”!据传张小波对此颇为不满认为我在他遇难时有落井下石之嫌,搞得我不明就里,无以言对……
劫后的张小波靠着过人的聪睿和商业敏感投身“二渠道”出版,并借“他山之石”高屋建瓴地策划推出了名噪一时,影响海内外的民族兼民粹主义的《中国人可以说不》一书,名利双收,关化名“张藏藏”成为公众人物。
我与张小波见过四次面,一次是本世纪初的一天我和诗友杨锦和历铭去当时“二渠道”出版的大本营“惠侨饭店”见他们,当时他和李亚伟、郭力家等在酒桌上打牌,彼此不咸不谈地打了个招呼;第二次他请苏历铭吃饭,当时历铭在海通证券任职,他对证券投资和资本巿场产生兴趣。历铭邀我同去,这次倒是相互热络了很多。第三次是伊沙来京他做东约了我去。最后一次是他公益性质为第三代代表诗人出版诗选,那年选的是孟浪。在诗友二毛798“天下盐”为孟浪接风,在京的第三代老炮杨黎、万夏、李亚伟、郭力家、马松、赵野等都到场了,一张长条桌坐满了熟悉的姓名和变形的面孔……
宗仁发:“说到中国先锋诗歌特别是第三代包括我本人,都必须提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宗仁发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他身处偏远小城吉林省辽源市就敏锐而高韬到关注到第三代诗这个新生的怪胎!并采用出一期通俗文学再出一期纯文学、以文养文的方式,在一本地方性和民俗性兼备名字的《关东文学》杂志"连续推出第三代专辑和特刊,异军突起,横空出世,引起当代诗坛的震惊和瞩目及第三代诗人的奔走相告!不能不说他的勇气和眼光令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