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笑容不会消失,只会转移(3/6)
梁所有的书信和关于开中法的种种政策,开始了写《万历辽东迁民疏》。这本来是戚继光要写的,但戚继光是个大将军,他对政务不太熟悉,张居正要帮戚继光完成这本足以和《纪效新书》、《战争论》齐名的《迁民疏》。
戚继光回到大将军府,帮张居正写《住坐工匠吏举疏》。
张居正对匠人这个集体并不熟悉,因为张居正从来没有督办过鼎工大建,也没有督办过官厂,戚继光却非常了解匠人,因为他的亲卫都是义乌矿工。
这些浙兵跟着戚继光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勋,还在征伐绥远发现了卧马岗矿群。
对于匠人这个集体,戚继光真的很了解,他将住坐工匠和过往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写了一本万言书,送到了全楚会馆,帮助张居正完成吏举法的最后一步。
时至今日,张居正依旧不知道吏举法最开始,是王谦在皇帝面前出的馊主意,但当时,王谦就只是一个初步想法,吏举法的完善,由张居正亲自完成。
万历十九年八月初四,文华殿廷议,张居正和戚继光分别呈送了奏疏。
“先生、戚帅,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朕代天下万民感谢二位。”朱翊钧看完了两本奏疏,由衷的说道。
张居正和戚继光再拜,俯首说道:“谢陛下谬赞。”
鞠躬尽瘁这个词,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因为这个词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而这个评价,得到了对手、时间的认可。
司马懿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诸葛亮,但司马家建立的西晋,对诸葛亮的评价极高。
‘自秦汉以来未之有’、‘大名垂宇宙’、‘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都是西晋、东晋时候对诸葛亮的吹捧,最大的亮吹,是晋代。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和戚继光,若是日后青史论断,朱翊钧对自己的评价不在乎,坟头上堆满垃圾也无所谓,他做的事本就招骂。
但他希望史学家们能够对张居正和戚继光公正些,他们对得起朝廷、对得起君王、对得起江山社稷,对得起万民,更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忠一字,二人做到了极致。
群臣们对这两本奏疏议论纷纷,都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都是金榜题名、都是一步步的爬到了文华殿,都是人,怎么差距就这么大,二位国之重臣,文张武戚,还在发力。
吏举法是大明吏治改革,而迁民疏可以大幅度的缓解天变造成的恶劣影响。
“徐州还田。”申时行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徐州地方,还田最是容易。”
申时行上了本还田疏,请出了洪武祖宗成法的大旗,打算对徐州府、扬州府、常州府、苏州府和应天府还田。
本来申时行以为,苏州府和应天府最是容易,但他错了,经过和五府知府的沟通,徐州府最容易做。
“哦?徐州府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怎么就是最容易了?”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徐州府在还田名册上,是朱翊钧的私心,对忠诚的奖励,他本来以为要付出足够多的代价,才能帮扶徐州府。
但现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申时行满是感慨的说道:“徐州地面已经开始还田了,臣和刘顺之刘知府书信往来沟通,刘知府借着驰道过境,已经完成了部分的还田。”
愿意应征者占丁口的7%,这其实也代表了施政上的难易程度,这个数字越高,代表地方衙门受到百姓的拥戴越高,越容易施政。
毕竟愿意应征、登记造册,是我真的有一头牛!
朝廷做什么的时候,真的会对这些登记造册的人进行征召,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