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笑容不会消失,只会转移(2/6)
答汗坐大、俺答汗入寇京畿负一定的责任。因为九边不败坏,俺答汗闹不出那么大的乱子来。
张居正又把李成梁到西域后的书信拿出来看了很久,确定了李成梁到西域,依旧有随军商贾,而且数量非常庞大。
虽然李成梁家丁只有区区三千人,但是随军驿卒、商贾、力役、民夫、庖厨、娼妓等等,超过两万人。
“这宁远侯,不知道说他什么好,对这个花楼就这么执着吗?”张居正把所有书信看完,把关键内容摘抄下来,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都不知道跟李成梁说了多少次,但李成梁就是不听,非要捣鼓那个花楼。
上一次,李成梁就因为铁岭花楼,跟辽东巡抚周咏起了冲突,李成梁觉得周咏洁身自好,不肯跟他一起逛花楼就不是自己人,一股子山匪做派。
现在李成梁又在哈密起了个花楼,甚至还弄了个胡旋舞厅,被甘肃言官弹劾了好多次,很多多商贾跑去哈密,那花楼就成了必去的地方,搞得许多人蠢蠢欲动。
不仅仅有腹地的烟花女子跟随,胡女也是哈密花楼的一大特色。
李成梁去西域,随军商贾也按照过去数千年的传统,开始在地方屯耕,这次开辟的是棉田,在今年三月的时候,李成梁禁止了所有商贾开垦棉田,规定只能种粮食,不能种棉花,搞得商贾怨声载道。
可在西域,李成梁的话比圣旨还管用,陛下讲道理,李成梁一股子山大王的做派,根本不跟你讲道理,不听话就驱赶,闹得凶就杀人,商贾们只能换种了粮食,不敢种棉花。
李成梁这么规定,也不是胡闹,种棉花种的漫山遍野,导致西域粮食产量降低,西域粮食,本就区内不足、极度欠缺,种棉花就更加欠缺了,只能这么一刀切,不许商人商垦棉田。
李成梁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策,专门请了农学院大司农前往,看看能不能有点办法。
大司农没有办法,但大司农想到了办法。
前往西域哈密的农学院农学博士是柯延昌,他在绥远就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柯延昌把罗斯国送来的紫根草培育成功,种的绥远遍地都是,并且在甘肃时候,培养了速生杨,而现在大明大力推广的中盛良薯1号也是柯延昌带队培育。
万历二十年的崇古进步奖,已经定给了柯延昌,但柯延昌无暇领奖,会由皇帝亲自保管。
现在柯延昌在想办法解决西域漫山遍野的盐碱地问题,如果有了好的办法,就可以允许商人商垦棉田了,商垦、军垦、民垦,就能良性循环起来。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几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
盐碱地是阻碍西域粮食增产的主要问题,而柯延昌在寻找多种盐生植物,最好能够驯服这些植物,对盐碱地进行排盐。
而且这些盐生植物,大多数都是优质的牧草,毕竟动物为了口盐,连石头都肯嚼,野狼要跳进羊圈舔尿渍。
如果能够培育出适合西域生长的盐生植物,就可以打通一条盐生植物排盐、畜牧业、耕地扩大的良性循环,只要这个环节打通,西域的粮食产量就会不断扩大。
如果大明能实控西域两百年以上,这个循环能循环两百年,西域就是实至名归的自古以来,没人能把西域再从西域切割出去。
柯延昌的崇古进步奖奖牌,陛下亲自保管,直到柯延昌回到京师,再由陛下亲自颁发。
庞宪也曾经缺席过进步奖的颁奖,当时他在绥远种牛痘防治天花,一年多后,才由皇帝亲自颁发给了庞宪,庞宪是李时珍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
张居正综合了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