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 是朕浅薄了(3/6)
京营自万历六年扩编十万之后,再无扩军打算,但水师从十万到十三万,到现在的十六万,还在扩军。
为何陈璘这个总兵,如此忧心忡忡?
“天德,你说顺天府丞杨俊民要换六房,还要专门跑去京营或者大将军府跟戚帅说一声吗?”陈璘忧虑重重的问道。
“不会。”陈天德忽然理解了陈璘的担忧。
杨俊民不会也不用跟京营去沟通,真的把天捅个窟窿出来,缇骑、京营都会瞬间行动,把所有不臣者摁下,但李乐、王谦得先到水师衙门拜拜码头,看看他这个首里侯的态度。
陈璘再摇了摇头说道:“拿了近一倍的饷,陛下要调动水师,还要先给我下旨,再给衙门下旨,衙门还要小心翼翼的到我这里来,确定我的态度。”
“现在陛下春秋鼎盛,满心满念大明再兴,可是,日后呢?陛下会不会觉得水师有些尾大不掉?哪怕陛下不觉得,朝廷那些大臣会不会觉得呢?”
“陛下训示我,这有了间隙,一定要说明白,否则就会被小人的谗言所利用,进而导致间隙越来越大,最终形同陌路。”
军队是最精密的杀人机器,同样也是最直观的暴力,如何防止暴力失控,可以说是自古以来都要时时刻刻考虑的问题,哪怕是总兵陈璘,也要考虑。
很多时候,兴文匽武,也不完全是读书人看不上他们这些丘八,而是暴力失控,确实危险,而军队为了自保,往往都会养寇自重、拥兵自重,其实就是信任的问题。
不过很多时候,兴文匽武都会做的太过火,士大夫们总是在放大暴力失控的焦虑,导致武备不兴。
京营锐卒,人人都认得陛下,甚至好多人还被陛下盖过被子,这份信任,水师真的求不来。
“将军所言甚是,我水师军兵忠心耿耿,但也要让陛下知道才是,可陛下远在京师,哎。”陈天德也叹了口气,水师军兵忠心天地可鉴,但就怕陛下和大臣们,对这份忠心有了疑虑。
“将军可有良策?”陈天德询问道。
陈璘点头说道:“有。”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反复思量后,我已经写好了奏疏,等到济南府到扬州府的驰道修通、应天府到松江府驰道修通,这本请圣驾南下的奏疏,就可以呈送御前了。”
陈璘希望陛下每年能到松江府来一趟,待上几个月的时间,这样水师的忠勇不证自明,因为陛下可以亲眼所见,纸上得来终觉浅,只要陛下亲眼看到了,任何人的攻讦怀疑,都会不攻自破。
信任导致的暴力失控,就可以有效缓解。
“妙!甚妙也!而且开海十九载,海外厚利,许多事物,也要陛下亲自处置。”陈天德眼前一亮,驰道修通后,陛下来松江府就不用往常那般舟车劳顿,七八日就可以到松江府,七八日就可以回顺天府。
这其实涉及到了一个大明老生常谈的问题,成祖文皇帝迁都之举,是否英明。
脱离时代背景去讨论任何政策是否合理,都是十分愚蠢的贱儒行为,要考虑到明初的大分裂的时代背景,才能明白迁都的根本目的。
朱元璋已经足够凶狠了,洪武三十年,南北榜大案爆发,科举取士,皆为南人,这就是南北矛盾激化的具体体现。
南人把北方视为礼崩乐坏几百年,夷狄腥膻之地,而北人把南方视为待宰羔羊,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南下。
彼时北平府的汉人,搞不好视北虏更加亲近一些。
朱棣迁都北衙,是不是为了衣锦还乡这种个人情绪,无人知晓,但朱棣迁都北衙,的确对南北弥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