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遭遇战(二)(1/3)
三十人组的火枪队,连续瞎打了六轮,也就是一个弹匣后,百米外的尘土没有消散,反而越发浓密起来,最要命的是尘土已经弥漫到了五十米开外,还是看不清前方,而枪声却慢慢地稀疏起来,被称为弘治一式新式步枪,因为是后装弹,虽然比火绳枪,燧火枪方便了不少,无论精准度,稳定性,射击的远度和杀伤力都要强上百倍,只因用的还是黑火药为主,射完一次装弹匣后需要用捅条清理枪管一次,在清理时还要把枪栓拆下来才行。所以现在大家全躬着腰埋头捅枪管中,看的韦宝强在一边跳脚,手脚麻利的陆续继续开火输出,手脚慢的有些忘了把捅条拿出来就开枪,结果把捅条打出去了,有的满地找枪栓,火力一下子更加稀疏起来。鞑靼的勇猛不是吹的,在尘灰中第一批转过弯道的倒下后,后续人马不停地往前涌,逼迫着刚转过弯道夹在中间的人马往前冲,起先经过一轮密集的火枪后,死伤了十几人,后续的在能见度只有五六米开外也看不清前方,还是在往前冲,在这紧要关头,突然枪声稀疏起来,刚转过弯道口的鞑靼骑兵也明白要尽快冲出这一段路,才能把马速提起来,所以不管愿不愿意,不定地被后面涌来的人马往前涌。
京城,新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手握边关大同总兵,延绥总兵,山西总兵一日三惊的边关告急,这种三总兵一日内同时告急,大明以来还是头一次,刘大夏一刻不敢耽搁,一份报抄内阁,一份报抄内廷请求皇帝马上召集庭前会议。朱佑樘召集文华殿议政,先有内阁李东阳、刘健、谢迁三巨头,被召庭前,随后吏部尚书马文升、兵部尚书刘大夏、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等人一并召见商讨这一次鞑靼举兵南侵的对策。
大同总兵报称这一次跟以往不同,鞑靼五万兵马绕过大同边墙直下清水河入寇偏关,保德一线,而不是从宣府直下至蔚县。这才有了延绥总兵六百里报警,说是鞑靼二万兵马南下河曲。最后山西总兵的急报中称鞑靼三万铁骑进攻朔州,虽然朔州归大同辖制,可距山西宁武关隘特别近.三地总兵所报的急报都不一样,特别是对鞑靼的南下兵力都有不同,如果把三地所述鞑靼兵力相加,刚好是十万铁骑。
目前朝廷的几位大佬疑惑的是达延汗毫无症状地出动十万兵马南下,到底是为了什么?上一年好好地在跟平安伯做买卖吗?相互开放了边市?修筑了许多马道车道,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虽然全是平安伯私自达成,可是朝廷也没有反对,随后还在达拉特至包克图修建了铁路道,一直在修建延伸中,说是要直通霍及图(白云鄂博),刚过了一个冬季及舒适的倒春寒,眼看着夏季来临,却又犯边了,不会是平安伯沟通达延汗一起犯边吧?
可以说朝廷最怕的就是平安伯跟达延汗勾结在一起,这种抛开朝廷,私自结交外域贼寇,要是放在永乐年间时期,那个章子俊早就被朝廷拉起砍头几百回了。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大骂平安伯就是前朝的阿合马,就是元朝时期利用权势,在各地强占民田,同时挟权经商,获取四方之利,在家中设置总库。还仗势欺人,欺男霸女,拥有妻妾400余人,荒淫到了极点。私通拥兵,在河南钧州、徐州等州私自炼铁,熬煮私盐,越境到处贩卖。
要说这位阿合马还真有点跟当前的平安伯虽然搭不上边,却也有许多相像的地方,比如当年的阿合马比较重视矿冶生产,什么炼铁啊炼盐啊,炼各种矿物及采石碳(煤)很是热衷,并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各地矿产采冶事宜。
还有推行“经理”制度,”也叫“钩考”,是一种财政审计手段。由朝廷派员到各地清算钱谷等项,以防止豪强隐瞒和官吏贪侵。
还有实行官俸制度,忽必烈初期,朝廷的各级官吏没有俸禄,这等于公开地让他们去勒索百姓,贪污中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