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遭遇战(一)(1/3)
亲兵队长韦宝强明知北堡有朝廷兵员把守,逃往前去有风险,可是也没得选是因为,总比面对鞑靼骑兵风险要小吧,起码没有小命之忧,还能利用朝廷的兵员抵抗鞑靼的前锋游骑。此时,王之道说道:“少主,可以往南走,不过不去北堡,此路沟壑众多,山路崎岖,车马不通,还是往五眼井堡躲避一时为好。”
经过众人的商讨后,决定前往口子上躲避,因为那里有“议事办事处调查部”属下的药材铺,想必情报人员已经发出警报给黄河对岸的第三师赵子龙部了。
口子上这个地方几十户人家,没有兵卒驻守,朝廷的守兵全在山梁上的五眼井堡内,章宝一行经过一路的奔波很快就把口子上警卫了起来。从四面八方躲避兵祸的百姓也陆陆续续,拖家带口赶来求庇护,因为五眼井堡有明军驻守,相对比较安全一点吧。只因近些年来,鞑靼犯边次数很是频繁,生活在边区的老百姓还有兵户们每当接到警讯都会跑,不跑等于送死。鞑靼兵马一过,真的是一地鸡毛,基本没有活口,连柴薪也不会留下。在古代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何,因为柴火是居家必备的东西,在没有油,汽,电的时代,人人离不开烧柴,只因烧煤不安全会死人,烧柴就成了最为方便的能源,章子俊花了整整十几年才在西北慢慢地推广煤的应用,大批泥瓦炉和小铁炉子的使用才保留了一些植被及树林,不然随着人口的增加,早就被砍伐一空了。
看看京城方圆百里内,全是光秃秃的山峦,整个山东,京杭大运河所经之处,连一颗像样的树也找不到了,为何?全被当成柴火烧没了。难怪碰到荒年,连树皮也啃不到。
口子上这样的小村本来住家不多,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人,还是全副武装的大辕马车队,很快就惊动了山梁上五眼井堡内的守军。站在山梁上的堡内,把底下口子上看的一清二楚,亲兵队长韦宝强第一时间就派人去往堡内说明情况递上名敕,当五眼井堡内的百户长张春听说是平安伯的人马时,也是见怪不怪,按着张春的理解这些年来堡内有许多的东西都来自榆林,不管是吃的喝的还有用的,比如取暖的大铁炉子,晚上站岗守备也不会冻着,吃的方面就更多了,糖水罐头,白酒,瓦罐鱼肉,神仙面面等,这些东西全是换来的,大批商人经过堡内,通行费就不收了,折合成了这些商品。对平安伯的人马不抵抗,反而有所亲近,今日总算能看得真切了,可以近距离接触,看来头不小,如果轮朝廷官职得话,章宝可是当今皇帝亲封的都指挥使官职,比一个小小的百户官不知大了多少级。
很快章宝带领三十名家将接管了堡内的百余人,让张春随时听用。作为口子上中药铺子的密探吴老汉一家,只有王之道知道,其余人都不知道这个秘密,连章宝也不知道此地还有父亲安排的密探。所以王之道也是第一时间光顾了吴老汉一家在口子上的药铺子,平时吴老汉座堂看病,儿子抓药,女儿打下手,老妻打杂后厨做饭等,生活悠闲平静又轻松。当王之道亮出“议事办事处调查部”的一块银牌时,吴老汉当即带着王之道来到左厢房,纳头跪拜道:“不知大人前来有何吩咐。”
看得出来,吴老汉是经过训练过的,作为药铺子的主人,都是经过培训后才上岗的,唯一的秘密就是保密,连家中的儿女及老婆也不知道,为何吴老汉要在口子上这样的地方开馆问医。虽然生意也不怎么好,却生活安逸富足,半年一次来一辆双马大车,卸下大批药材,还有许多平安镇出品的半车生活用品,小到油盐酱醋,还有人人眼红的各种罐头,棉布等。
平时当有人问起吴老汉时,吴老汉就说道:“这药铺子啊,不是自己的,是为东家照看着,东家是京城户部主事老爷的。”关于是哪一位主事老爷,吴老汉就不说了。前几年五眼井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