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大明求生记 >  第四百四十一章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四百四十一章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3)



    从京城密探传回来的消息是真是假已经分不清,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黄河东岸修筑边墙屯兵不是为了对付自己,而是提防着这位平安伯。

    对于达延汗来说冬季,冬季,一切为了能在冬季来临前,能抢到足够的越冬“物资”而战,要么冻死,饿死,要么有吃有喝,抓来的青壮给自己干活,还有女人暖床。在前面章回中已经说道:古代,冬季就是一个“鬼门关”,特别是生活在黄河以北的地方,如今不知为何,冬季越来越不好过,极端天气一年紧似一年,只有章子俊知道,小冰河气候已将来临。就如今年的九原城,到了冬季大雪能达三米厚,气温零下三十度。鞑靼冻死的各类牲口三十万头,被称为三个三的灾难。

    使臣吴其乐跋涉几百公里,总算来到了达延汗新的汗帐所在地察哈尔(乌兰察布岱海天成河畔),这一次可不比去年的待遇了,显然被冷落了,连面见达延汗的机会都不可能,所有只是传话而得。

    吴其乐的使命就是劝说达延汗的四子阿尔苏博罗特要冷静,放弃南下攻打清水河镇及进兵准格尔旗,不然后果很严重。

    这些年来,困扰大明“蒙古小王子”的达延汗可不是任人拿捏的主,要不后人怎么会评为“一代枭雄”呢?达延汗为蒙古六万户重新划分的方式是完全按照成吉思汗时期的惯例进行的。达延汗把六万户分成左翼三万户和右翼三万户,大汗驻帐于察哈尔中央万户中。在察哈尔万户内部也划分为左右两翼,大汗驻帐于居中的老察哈尔营。这种划分与当年的成吉思汗中军及左右两翼的军事行政划分非常相似。

    作为使臣的吴其乐,就是传话跟谈判,晓知以理,动之以情,靠抢掠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双方继续做买卖才能双赢。可是达延汗可不是这样想的,这买卖做了快一年了,今年的冬季过的很是舒服,可是付出的成本代价却很大,大到各部落的牲畜栏都快空了,特别是马匹可是战略物资,怎么能够这样去交换成了玻璃杯,羊毛衫呢?还不如跟明朝去京城继续朝贡更加划算。

    达延汗对明朝朝贡的行为和态度,只是将“入贡”视为与明朝的纯粹的经济贸易行为,其动辄派出上千人的使团,就是为了在入贡后能得到数倍回礼,一本万利啊,可是跟平安伯的互市可没有这样的便宜可占,买卖就是买卖,你买我卖你情我愿合情合理。

    回看达延汗的几次入贡,都当成了在做买卖,几乎都派遣了规模庞大的使团,有意地彰显着其“中兴大汗”的气场。还有就是能获得更多的赏赐。弘治元年(1488)的第一次入贡,派往明朝的使臣合计1539人,明朝允许赴京500人;两年后,明朝允许蒙古使臣1100人入关,400人赴京,此外还有拒之门外的“阻回者”2000余人。

    就是这一次1488年五月,达延汗首次“奉番书求贡”,自称“大元大可汗”,以元朝皇帝自居。在他看来,蒙古与明朝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当时大明官员表达了强烈愤慨,认为“书辞悖慢”,是“以敌国自居”,一度就“是否同意达延汗入贡”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后面一致得出了“不必深究”的结论。只因大同边关达延汗屯兵了六万,大明官员一看这架势,只能无力地点头允了。

    弘治四年(1491)派遣使团1500人,被允许赴京者500人。五年就的“入贡”,虽然因故作罢,但当时蒙古“欲偕三千人入京”,使团规模有扩大趋势。

    在弘治十一年(1498),达延汗派出的使团多达6000人,可谓规模空前。后来,明朝允许2000人入关,500人进京。

    而在此前后,蒙古方面派出的朝贡使团一般都是数十人至百余人而已,与达延汗使团的规模相差甚远。达延汗入贡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