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堂中振奋,人心激荡!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堂中振奋,人心激荡!(2/4)


    东宫内,青策堂的初次议座尚未开始,太子朱标却独坐书房,面前摊开的是林复新撰之策卷。

    案几上香烟袅袅,铜炉中燃的是贵重的海沉香,幽幽沉气,令人心静。

    “‘凡言为政者,非独为吏所立,亦应察民所需。若民所欲,政不从,则久之必失其本。’”

    朱标低声念着,目光沉静而笃定,“林复果然不凡。”

    他话音刚落,窗外一道身影穿廊而来,不徐不疾,步履平稳。

    那人未着朝服,却神态悠然,未近室,先朗声而入:“侄儿夜读,不觉困顿?”

    朱标闻声,眼中浮现笑意,起身迎出几步:“皇叔怎会在此时至?”

    朱瀚负手而入,笑道:“听说青策堂初开,你心念甚深,便过来看看。”

    朱标目光落在案上策卷,低声道:“皇叔荐林复入堂,我已设为首座。他言辞锋利,却从不带半分私意。正是我所需之人。”

    朱瀚点头,却不答。

    他随手拈起几页竹简翻阅,眼神落在那几句“民欲政从”之语上,缓声道:“林复的策,讲的是人心,是理政之术。但这天下,不是只凭理便能治。”

    朱标一愣:“皇叔是说……”

    朱瀚收起那卷策简,放回案上,语气温和却意味深长:“我只提醒你,策可解一时难,权却定百年局。你要借策为桥,渡的是人,不只是百姓,还有朝堂中的那群人。”

    朱标垂首若有所思。半晌,他抬头看向朱瀚:“皇叔,我若愿以策取势,是否就能避开兵戈铁血,让这大明百姓不再受苦?”

    朱瀚望着他,眼神中浮出一丝复杂:“避得一时,避不得一世。你能行策救世,是你的仁;可你要成就一番太平,终究还需有人,替你守得万一。”

    朱标深吸一口气,郑重点头:“那侄儿就以策渡人,以义扶国,以德立世。”

    朱瀚微微一笑:“如此,便好。”

    三日后,青策堂设于东宫偏院之内,门额由太子亲书“青策堂”三字。

    堂中无金玉装饰,无丝竹鼓乐,仅置长几数列,文案简洁,墙上挂着时事图卷与舆图。

    初堂之日,除林复为首座,尚有八人应召,其中有游士、寒儒、郡吏、小贩、医者,皆非朝中旧臣,却各具一技之长。林复亲自引众入堂。

    “此堂不同朝议,不拘礼仪,只讲真言,不避高下。”

    林复一语落下,众人便知青策堂非空名之设。

    堂中静默片刻,一位身形瘦削、衣着朴素的青年抱拳道:“草民王潜,原是南郊市井贩药之人,前些日子亲历郡中疫疾。医方不通、诊治迟缓,致百余人罹患,草民不才,愿献策疏其因。”

    林复微一点头:“细说。”

    王潜顿了一下,道:“其一,因郡县所设仓医,多由人事推选,非医而医;其二,诊所与医馆皆设城中富坊,郊民行数十里而不得治;其三,药材缺乏,不是无钱,是无人引。”

    堂中诸人纷纷点头。一名年长者叹道:“此言极是。老夫家乡遇过酷寒,三月之病,五月方医,民何以安?”

    林复看向朱标,眼神微挑。

    朱标颔首:“王潜之言,可书之。再议。”

    接下来的三日,青策堂接连上议,所涉皆非朝政大策,而是庶务细节。

    有议官仓粮收法,有论新法后衙门冗役之重,有陈工坊织女之疾,也有倡书塾学制之弊。

    堂中日益热络,太子频频出入听议,甚至偶作笔记,与众人探讨。

    而在一日议毕后,林复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