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团队化支撑(3/3)
像路口空了腰的树木,被轰然吹折?***
“鲁嘉,你从区里回来啦?快到楼上来,帮我试一下机器。”
“秦校,您又订了新的陶塑烘烤机了?”
“不是,来了你就知道啦。”
临近年末,松宁三中的英语教师鲁嘉刚刚到区里参加过年度优秀青年教师表彰,抱着奖状下车,就接到秦元玉要求试机的电话。
带着好奇快步上楼,鲁嘉发现学校为学生增加新开的七年级(4)班的教室内不仅新添了一台机器,英语组老、中、青三代教师都围在旁边。她立即兴奋地往桌上放了奖状,上前抚看:“这是教学一体机吗?”
站在一体机边的老教师许英笑深了鱼尾纹:“呵呵,真不亏秦校坚持送你们年轻人外出学习和交流。这个我工作了几十年都不认识,你们应该接触过了吧?”
“何止接触啊,前天,我还和鲁嘉说,我们松三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机器就好了。”另一青年英语教师小董一样欢喜不已地看着教学一体机。
“这是区里为我们‘壮腰’增配的。”秦元玉站在人群中说明着,“你们好好研究一下怎么用,”
鲁嘉欣喜之后又浮出担心:“我们是在培训和交流的时候接触过,示范校的老师也上过演示课,但我们自己从没有施课经验,八、九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偏弱,我担心他们短期内适应不了这样的课程。”
“别怕!”秦元玉依然用自信的言语回应,“区里已经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要进一步强化集团办学优势,借用示范校、民办三金字的优势资源来帮助我们的师生适应现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您是说,区里会调老师过来指导?”许英猜测着。
她还有一个月就退休了,若是不能看着青年教师妥贴地承接自己的讲台,许英还真有点不放心。
“不是单一调老师过来指导。”秦元玉纠正,“而是安排松宁区英语联合教研体内具备相关经验、熟悉课堂教学的老师,过来深入我们的课堂,和鲁嘉他们一起分析、研判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按需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这能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师资共享。”
“那可太好了!这是帮我们把个性化教学进一步做到实处啊。”许英这下对年轻一辈接棒放心了,却有些伤感:“校长,我们‘壮腰’壮得这么好,我都舍不得退休了。我也想和鲁嘉她们跟着学习,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