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李牧之死(1/3)
东垣大夫查验了王节,但赵葱携带的虎符却无法验证,因为另一半虎符还在李牧身边。依律,只要虎符对上,赵葱就获得了对李牧军团的指挥权。只不过这一权利能否落实,还要看李牧的态度。按赵葱的要求,东垣大夫立即派出军使,前往曲阳,向李牧传达赵葱的口信。曲阳距离东垣一百五十里。
李牧之所以要将大帐放在如此遥远的地方,是因为他在这一年的作战中,已经了解了王翦的作战风格。王翦打仗一般不采用集中兵力攻其一点的战术,而是尽量延长作战面,在整个战线上施加压力,寻找突破口。在井陉这种到处是山路的不利地形下,王翦依然顽强地寻找每一处可以施加压力的点,而不是在已有的点上增加兵力。而且最终让他找到了呼沱水上游这个突破点,一举突破了李牧在番吾的封锁线。
李牧的第二道防线沿呼沱水、滋水、呕夷水等河流布设。这些河流都不大,并不构成天堑;河流之间有大片的平原可供机动,而所有这些河流,秦军都占有上游优势。
但赵军却有另一个优势:秦军占领的地域大体上是原中山国的地界,而中山国与赵国是长期的对手,赵国抵御中山国的第一线就是呼沱水一线。所以在呼沱水一线,赵军有现成的防御设施和防御策略:呼沱水南岸的东垣、肥城,以及呼沱水与滋水之间九门、昔阳,就是在与中山国长期征战中,赵国建立的战略支点。这一带是东垣大夫的防区。
但滋水以北的区域就不同了。那里历史上是中山国的地界,自然不会自己防御自己。李牧必须因势就形,临时建立自己的防御体系。
考虑到王翦喜爱采用多头突破的战法,李牧将自己的防线延伸到呕夷水一线,在滋水和呕夷水之间构筑营垒。滋水与呕夷水之间,最大的城邑就是曲阳。由于滋水入呼沱水河口附近还有一个城邑叫曲阳,一般人们管滋水下游的叫“下曲阳”,管呕夷水上游的叫“上曲阳”。滋水、呕夷水之间的防御缺乏成熟的防御体系,李牧亲自坐镇这里,指挥各军营建营垒,相互支援,竭力封锁王翦于两河之间的山地,保护身后的另一座大城顾城——中山国的另一个国都。在曲阳之南,还有一座城邑南行唐,也是一座中山国的大城,司马尚在那里指挥。
直线一百五十里的路途,战线在双方角力下变得弯弯曲曲,实际路程达二百里以上,军使走了三天才到达。
李牧听说赵王派人来接替自己,感到不可理解。他让军使回报赵葱,由于战事紧急,每天都要作战,自己不方便离开前线到东垣与王使相见,让赵葱到曲阳与自己见面。
李牧的态度让赵葱坚信李牧肯定有什么阴谋。赵葱亲自给李牧写了一封信,道:“邯郸危急,王之望将军,如饥而思食,渴而思饮。将军何吝一晤!”
李牧回书道:“战正急,秦将入赵,赖社稷之威,士卒用命,得保不失。邯郸自有将军,非臣所敢问也。”
双方就这样书信往来了好几趟,东垣大夫还在赵葱的劝说下,也给李牧写了一封信,劝李牧“暂离戎师。”
赵葱见书信数度往返无效,东垣大夫的劝说也没有效果,就派军使到南行唐去见司马尚,让司马尚劝说李牧。他写信给司马尚道:“王有教于将军,将军不奉教,以有戎事也。司马其任将军劳,而通王教乎?”
司马尚接到赵葱的这封信,正有事无法远去,就给李牧写了一封信,道:“王有教于将军,将军其往领之。中山之敌,臣愿代劳!”
李牧连得东垣大夫和司马尚的信,都劝他回东垣接受赵王的命令,让他感到十分寒心。这两人都是自己的得力部下,与秦军作战英勇无畏,但偏偏在这个关系生死的政治问题上如此幼稚!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