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弹指(1/8)
永历三年二月底,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至今岁一月的战报递进了新组建不久的明锦衣卫指挥都司。这些东西,按照惯例原本是由兵部在各地的清吏司卫所,兵将等先报至巡抚,总督,核实后才会递至兵部通政司中转,再由兵部尚书侍郎等复核,传至内阁票拟,最后才会让皇帝看见。
然而,随着各地的制度人员混杂奔逃,许多外面的消息已经如风吹顽石般,向着中枢朝廷顿开而去,偶有些许战报与奏章从下传来,也无外乎是弹劾,溃败之言,有关外地到底发生了何事的消息,只能由朝臣自己的势力收集,汇总,然后才会呈上核实,做出决议。
这样做,也就会导致消息不一致,发生你不信我,我不信你的争论。朝廷内部尚且如此,外地各自为战的兵将官员们,也就更不会相信他人之言。但总的来说,清军还没有大规模南下之际,他们所呈上的奏章还都是在“为国为民”的.......
“不清不楚,几句大义之言,人人都成了忠臣........”
李元胤坐在经历司书房内,此时窗边阳光已变得温和照人,他看着落在手上墨黑纸张上金灿的光,微微叹口气。
那是曾经煌煌兴衰之言举,但于此时映入眼帘的,已成过去了的往事——
永历元年,立国之初,朝廷由肇庆迁转,循走各地,九月至柳州,东阁大学士瞿式耜请驾桂林,时有思恩侯陈邦博扼守梧州,新兴侯焦琏镇守阳朔,平乐,湖广督师何腾蛟,南安侯郝永忠堵敌全州,兴安一带——“桂林为西省上游,形胜巍峨,城池坚固,确王兴之地,北规楚,东恢粤,唯此地适中,万无一失........”
瞿式耜在十月递给朝廷的奏章中如是说。
仅几日之后,广东清军提督李成栋破龙门入粤,杀兵部尚书陈子壮,右佥都御史张家玉,兵科给事中陈邦彦,出兵西上,陈邦博不战而遁,梧州失陷,消息传至全州,郝永忠恐已部在桂林的家眷辎重被其所夺,起兵南撤桂林,何腾蛟亦带着卢鼎部南撤,全州焦琏闻讯,留唐耀文,全永道戍守,南撤——“十二月十二日,东路军,怀顺王耿仲明收到全州总兵全永道降书,疑虑不前,未久,收明全州监军周震人头,明全州总兵大印,遣千人骑队接手全州,至此,广西四方门户大开,东北两路军直捣桂林........”
袁彭年在十一月递给清廷的奏章中如是说。
之后的几日里,何腾蛟驻兴安,发檄文抽调各地兵马至此堵截清军南下,郝永忠等各部相应,时间到了二月初一,何腾蛟临阵脱逃,各部抽调的骑兵在重围中全部战死,兴安城破。
清军进入严关,南部郝永忠后撤,北部陈邦博后撤,焦琏余部无路可退,往桂林与瞿式耜同守,二十日,迁都的谣言从后方传了过来。
瞿式耜弃军赶往行在,出行途中,他得到了何腾蛟与监军赵印选的书信——清军进入广西的兵力并不多。
听见这个模糊而又难以启齿的消息,瞿式耜带着希翼,于二十一日夜面见了永历帝。
一夜的商议中,他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卿等不过欲朕死社稷耳。”
二十二日辰,永历朝再次迁都,开始了而后至今不断的流亡奔走.......
李元胤经历过从南下者变成北伐者的历程,自问知晓从进攻者的角度来看,明国的薄弱处在哪里。但当他于此时坐在曾经的行在,看到这些消息后,心中曾压下去的某些情绪也涌了出来了。
“从陕西替清军一路平叛至南京,再至湖广两广,越来的深入,我有时候便觉得,南方已经变成了.......一座森林。”
他放下早已过去了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