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江湖与彼岸 >  以诗会友不亦乐乎《中国现代诗歌江湖》续二

以诗会友不亦乐乎《中国现代诗歌江湖》续二(3/4)

老总

    我与老赵相识应该是2016年左右在四川某座三线城市(实在记不起名字了)的某地产项目研讨与咨询会上,我是应该项目的投资人特邀到场的,老赵做为本土嘉宾来自李白的故乡绵阳,尤其他的光头+小胡子+眼镜的日式浪人形象令我过目难忘。

    那时我还未去过绵阳很想去,结果不久后就接到老赵的邀约去为当地地产商会年会讲演。并再而三地请我去为地产项目站台一一了偿了我瞻仰李太白故居的心愿。每次活动后他都老友般陪我喝酒神聊,最惬意的一次是带我去逛“李杜祠”并在街边釆耳很是巴适……之后很久我在看他的微信时才知道他是一位有点狂热的口语诗人,是伊沙搞得“新诗典”的铁杆干将,大名赵.  克.  强。

    李琦:家乡的诗姐,抒情而细腻的雪

    我第一次结识李琦诗姐是应该是1987年黑龙江**在伊春召开的“桃山诗会”上,这是我做为自诩为先锋诗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官方机构邀请。因为那次活动中我做了一件“哗众取宠”也是“旗帜鲜明”的举动即把省**邀我加入的申请书当众揉成团扔进了垃圾桶!

    那次活动中,是黑龙江老中轻三代诗人的一次聚会和交锋,我和包临轩代表轻,李琦代表中,梁南和阿红等代表老。会上临轩对老同志火力全开、大加鞭挞,赢得轻们的喝彩和拥护。而李琦代表的中则恰好起了平衡作用。她穿着一件红色羽绒服,笑眯眯的背后是聪慧和辛辣。她在公开场合调和,但在背后却站在我们一边。会余她与我们一起打雪架玩耍时,怕我冷还把那件红色羽绒服借给我穿并一起合影……

    那时的她还在哈师大任教,与同是诗人的马合省结婚后住在学校宿舍里。合省兄是位大帅哥,后来担任过北方文艺出版社的领导,人和诗都充满军旅风范。她还请我到温馨的小家坐客吃饭……

    她后来担任了《北方文学》的副主编和省**副**。而她的诗作获鲁迅文学奖和艾青诗歌奖亦是应当应份。

    我与她第二次相见是1991年我己在大连投身商海,她和宗仁发、曲有源两位仁兄一起在大连开一个东北三省有关创作的会,在我办公的国际酒店与他们匆匆见了一面,然后望着他们坐的面包车像诗坛一样开出我的视野。当时的我己一改当年的叛逆嬉皮长发,西装革履油头粉面,我能感觉到她目光中的复杂情绪即有婉惜也有赞赏……

    最近我因为写这部《江湖与彼岸》整理旧稿和老照片时找到了我们当年在“桃山笔会”的合影,大雪和松拍背景下的我们那时是那么年轻、自由而无畏。同时发现我1988年和1989年投身商海前最我满意的两组诗《冬天的火焰》和《最后的年代》竟然都发表在她任副主编的家乡杂志《北方文学》上。

    伐柯:边缘不边缘,影诗酒兼顾

    这位“湖北佬”小诗弟,古灵精怪,短小精悍,能吹擅侃,活动家一枚。也毕业于我一直脱不了干系的吉林大学,我常被历铭讽为吉大夜校肆业。

    在前不久我所在吉林财贸小院的唯二两位略有文名的诗弟刘庆张罗的一次吉大诗歌活动中,仁发兄发来的现场图片中我也被生拉硬拽的添列其中被称为吉大北极星诗社编外成员,使我这个在母校孤身�6�8战的“弃子”终于有找到了组织的赶脚……

    伐柯是继敬亚“赤子心”诗社和历铭临轩“北极星诗社”之后两届的诗社活跃份子,搞了个“边缘诗”,后来又建了群,几次解散和重建我都被拉了进去,主要成员是“第三代”后诗人,主要关注国际和社会话题。

    新冠前后他和李亚伟还策划了一个南通“江东醇”诗酒概念,找了70位诗人做“名誉股东”和代言人,我也有幸加入,还获赠两箱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