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会友不亦乐乎《中国现代诗歌江湖》续二(1/4)
赵野:古意悠然,个体写作为了怀旧和无代差交流,近日无聊起意拉了个“第三代老炮群”。亚伟在群里转发了赵野兄的《狂欢与盛筵——1980年代成都的诗歌运动》,洋洋洒洒,纷纷扬扬。尤其披露和还原了“第三代”称谓的起源和成都这个先锋诗歌第一重镇的秘闻和细节,正如郁郁所评读起来很过瘾。不像我的文字点到未止,意犹未尽。
我在1986年写的评论《第三代诗观》中,引用的第三代称谓首倡是万夏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看了该文方知乃是赵野等人初创并出刊了《第三代人》纸媒。我在这种“代分法”提出了歧议一一
“目前流转较广的一种“代分法”来源干四川的《现代诗》一九八四一一
随共和国的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
十年铸造了第二代
在大时代的广阔背景上诞生
了我们一一第三代!
但我的艺术知觉是不赞同的。四川朋友的分法很清楚是以政治背景为参照以社会意义为依据的,这不符合艺术规律的。而且他们所说的代也不是现代派的范畴,有悖于他们的本意。所以对现代派诗歌我提出如下的代分法一一
第一代人: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李金发、朱湘、徐志摩、戴望舒,卡之琳等人。他们的努力基本与西方现代主义共时,但由于白话交尚未成熟,他们的作品还只能说是一种现代萌芽。”。
赵野兄在2021年写的该文也算变相认可了我的说法:“1982年10月重庆西师的聚会,首次有了“第三代人”这个提法;1983年春夏成立的“成都大学生诗歌联合会”,结果是编印了中国第一本“第三代人”诗刊;最后就是1985年春夏出来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让“第三代人”这个名词传播到全国,并得到了诗歌界广泛的认同。到此时为止,“第三代人“都还只是一个代际概念,宣言也是从政治和社会意义上来阐释这个名词的,和诗歌没有任何关系。《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里“第三代人”专辑,有几句话,也是一个代际概念。现在大家熟知的,关于“第三代人”反诗歌、反文化和反理性的诗歌观念和先锋姿态,都是1986年以后才贴上去的标签。今天的诗歌史已经完全认同和接受了这个概念,用“第三代人”或“第三代诗人”,来泛指朦胧诗以后的一代诗人。”
我与赵野兄在北平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在二毛兄789的“天下盐”餐厅,另一次是在芒克兄的生日宴上。新冠前后我读了他在大理写的几组诗印象颇深,悠远旷达,美奂美轮。把经典和现代结合得恰到好处。尤其我对他讲的“个体写作”深以为然。连“网红大咖”罗振宇都在某节目中大加褒奖。
有一点抱歉的是我在此轶文的上篇误写赵野兄曾在刘波麾下干过广告,经苏历铭提示应该是湘财证券系统。由于写此文几乎全凭记忆,且正如伐柯弟所言的“闲情偶寄”,再加上老了,时常出现断片,错误难免。包括《续一》中评介“北京圆明园诗社”一节也被该社当年成员殷龙龙兄批评指正。
詹小林:屡次相约憾未相见的同道兄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詹兄就在浙江台州创办了铅印的民刊《现代诗报》且颇具影响力。彼时刊登了我的多篇诗作尤其是被敬亚兄在《禁地的沉沦与超越》一文中称为现代诗歌第一首所谓性诗的“热带雨林”,颇有点冒天下之大韪的意思!
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中我为了满足主办方“流派”的标准,东拼西凑了一个所谓“体验诗派”(因为我所在的黑龙江不象南京、上海尤其是成都等诗歌山头兵强马壮,一呼百应),未经同意还把小林兄及《现代诗报》也拉入了阵营。所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