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群:朦胧诗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大本营(2/4)
个老旧四合院的燥热午后,不仅写诗,夫妻俩还从事海外诗歌翻译。所以最后自然成了被“口语派”口诛笔伐的“知识分子写作”的元老级及代表性人物。第二次见面应该是差不多20年后在北师大的一次诗歌研讨会上,记得谁一提起哪位晚近诗人他就很自然地接上一句:那是我的学生。伊然有点好为人师或大师的范儿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颇符合他的学院派身份。圆明园诗社:1984年7月北京一批青年诗人成立圆明园诗社,并自办民间诗刊《圆明园》,《窗口》,《伤口》,圆明园诗派强调诗人的个性化创作,而且并没有象其他诗派那样明确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是北京诗群唯一接近“民间写作”的一帮哥们。主要成员为戴杰,邢天、大仙、雪迪和黑大春。戴杰和大仙兄很遗憾未曾谋面。刑天我恍惚记得见雪迪时他也在场。
主要活动与影响:
诗社管理:主张松散组织形式,活动场所包括圆明园废墟、成员居所等非固定空间;
文化事件:1985年策划的朗诵会邀请北岛、芒克等知名诗人参与,成为朦胧诗运动后期的重要活动;
理念分歧:后期主张强化诗歌的社会介入性,与坚持创作本位的成员(如雪迪)产生分歧,导致诗社于1980年代后期解散;
戴杰的创作与组织活动被视为中国第三代诗人文化实践的代表之一。
黑大春:我在上篇写杨榴红时提到去她家拜访时曾巧遇黑大春,亦是招牌的披肩长发,肤色赭黄而粗糙,大眼铜铃,“波西米亚”风格是也!是当时颇有影响的“圆明园诗社”的创始人和主将。写得一手恣肆汪洋,节奏狂野的“酒诗”,被称为摇滚诗人和“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可惜后来几乎淡出诗坛20年,颇有《麦田守望者》作者“塞林格”之遗风!我很喜欢他的诗《圆明园酒鬼》,真情实感,风格奇特,朗诵效果更佳一一提倡“把诗歌带回到声音里去!不像有些同样追随美国“嚎叫派”的诗人,有点装有点演。
雪迪:我与雪迪相见的背景和场景己经有些模糊,记不得是在马高明家还是在黄贝岭的住处抑或是哪位诗友的斗室,略显阴暗的光线中走入一位高挑,白晰而俊朗的男子,颇有十九世纪西方落拓贵族诗人如雪莱和拜伦等的影像和气韵。正如他的诗的意象华丽、细腻而狡黠,语言风格兼具古典意境与现代实验性,既有“中国味儿”又融入异国文化体验。
后移民美国任教布朗大学。最近一次与他互致问候和交流应该是在几年前祭奠马高明的“诗人之友”微信群里……
刑天: 作品以捕捉城市意象和现代性见长,风格与波德莱尔、艾略特等诗人有相似之处,号称首个提出“打倒北岛”的文学主张,强调诗歌的个性化创作。
曾任某科技有限公司CEO,同时活跃于金融业:
戴杰:是圆明园诗社的创始人之一,1984年7月与黑大春、雪迪等青年诗人在北京创立该诗社,并担任社长。他早期追随诗人黄翔,崇拜超人思想,诗风直白,主张诗歌应介入社会活动。圆明园诗社以圆明园废墟为精神象征,通过露天朗诵、即兴创作等活动推动诗歌多元化表达。
大仙:原名王俊,作家、诗人、著名球评人,圆明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刑天、雪迪、黑大春并称“圆明园四才子”曾供职于《北京青年报》,2019年12月24日因病去世,享年60。其足球评论如《休等英雄迟暮》创造了独步一时的“大仙体”,在世纪末的中国足坛以及中国媒体中打下深深烙印。《先拿自己开涮》《北京的金山上》两部夜店小说,更奠定了大仙“夜店小说”之父的声名。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