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新的机遇(大结局)(2/3)
“还有第一次去京城开医馆,” 陆敏舒的声音柔和下来,“四合院的水龙头漏水,你蹲在地上修了半夜,第二天却在门诊时治好了王秀英大妈的臁疮。”她摸了摸他手腕的老茧,“那时你说,医馆和企业一样,都是治‘病’,只不过一个治人,一个治厂子。”
江风带来远处的汽笛声,周桥望着陆家嘴的工地,想起当年扩建服装厂的决定。
“当王大姐说要把四合院砖雕绣上旗袍时,” 他轻笑,“董事会都觉得太冒险,只有你支持,说‘传统纹样是活的,得让它们走进现代人的衣橱’。”
如今,绣着砖雕的旗袍挂在巴黎时装周的展柜里,标签上写着华夏制造。
陆敏舒忽然指向东北方向,那里有座正在封顶的大楼,脚手架上“远桥中医大厦” 的横幅在夜风中招展。
“1990年总部搬来京城,你坚持在顶楼留间诊室,”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现在小宋他们每周三还在那儿坐诊,说能闻到你当年留下的艾草味。”
话题转到安防厂时,周桥从西装内袋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第一块自主研发的监控芯片。“记得刘大春把芯片摔在桌上吗?”
他摩挲着冰凉的晶圆,“说‘咱们连计算器都造不好,还搞什么芯片’,结果小李带着团队在厂房吃住三个月,用算盘算出了电路设计图。”
现在,安防厂的芯片不仅用在 “远桥天眼”,还装进了国产第一台民用监控设备。
陆敏舒忽然握住他的手,无名指的金戒指硌着掌心:“最难忘的是1986年冬天,” 她的声音低下来,“制药厂第一次试产丹参滴丸,设备故障导致整批药报废,你把自己的毕业奖金全垫了进去,却骗我说‘是陈铭树借的’。”
周桥低头看着她腕间的银镯,想起那个雪夜,他在锅炉房守了三天三夜,终于调试出合格的提取工艺。
黄浦江的水雾漫上来,远处的钟声敲过十二点。周桥望着妻子被江风吹乱的鬓发,忽然发现里面有了几根银丝 —— 那是操持医馆和集团留下的印记。
他忽然想起女儿小姝总爱趴在四合院的药柜前,把枸杞当糖果抓,陆敏舒便特意做了带卡通图案的药斗标签。
“上市不是终点,” 陆敏舒忽然说,指尖划过他西装上的集团logo,“就像当年在丰邑县种下的第一棵槐树,现在长成了能遮荫的大树,但根须还在不断往下扎。”
周桥点头,想起招股说明书里的最后一句:“我们卖的不是股票,是每个劳动者掌心的温度,是每个患者眼中的希望。”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东方明珠的塔吊,周桥看见江面上漂着艘晨渡轮,船头激起的浪花里,隐约映着四合院的飞檐和丰邑县的老槐树。
陆敏舒掏出 BB机,上面显示着家里的来电 —— 小姝醒了,正在背《药性赋》。
“回去吧,” 周桥揽住她的腰,“小姝该问‘爸爸什么时候教我认药斗’了。”
陆敏舒笑着点头,旗袍上的图腾在晨光里愈发清晰:食品厂的麦穗、服装厂的剪刀、制药厂的药碾、安防厂的芯片,还有最中央的太极图,阴阳鱼眼处,分别是医馆的门环和四合院的石磨。
上市钟声的余韵还在江面上回荡,周桥忽然明白,所有的百亿市值、上市敲钟,最终都会沉淀成生命里的吉光片羽。而真正重要的,是身边人的手始终相扣,是医馆的药香从未断绝,是每个产品背后都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就像他们给女儿取名 “小姝” 时,期待的不是她继承多少财富,而是能记住,爷爷在丰邑县打井的汗水,奶奶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