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3章 天下之治(五)三王子(2/4)
三协子弟赴瀛洲听令。世子临别托言:‘瀛洲开拓需赖大南之力,今以三地万二子弟襄助,望吾弟善用之。’”言罢挥手,身后士卒依次抬出木箱,掀开麻布可见俱为火炮,最近一门的炮身刻着“泰昌四年京华造”字样。高沐肃然扶起黄南锦,颔首道:“思恩黄南锦字一路辛苦,兄长之教诲,愚弟一定时刻谨记。”
高沐刚刚安排好黄南锦一行,北方海道又传来消息:二哥高演派遣的船队已通过白令海峡,抵近瀛洲西海岸。
高沐接过军报,目光落在“宇喜多秀家”五字之上。这位关原之战后被德川家康流放的日本名将,此刻也正率领一万两千名流浪武士,乘坐北洋舰队的战船,载着稻种、漆器、武士刀与同样的万历二式火枪,横渡太平洋而来。
五日后,定东城校场。高沐身着明式山文甲,腰间悬着高务实亲赐的唐式横刀,刀鞘上“扬威海外”四字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校场分东西两侧,东侧是黄南锦统领的瀛洲左卫,三协士卒按地域列阵,吕宋兵、爪哇兵、安南兵各分旗色,旌旗分别以红、绿、黑三色区分,领队的黄南锦一身山文甲,傲然而立;西侧则是初来乍到的瀛洲右卫,昔日武士们身着清一色黑色胴丸铠,船头形兜鍪上插着白色鹭羽,带队的宇喜多秀家身披猩红披风,形如血鸦。
“左卫掌瀛洲之左,右卫镇瀛洲之右。”高沐的声音掠过校场,“即日起,与瀛洲卫合编为瀛洲三卫,入则拱卫定东,出则涤荡瀛洲!”
高沐所谓的瀛洲卫,便是他早期带来的六千陆战队,以及后续扩编的部分,如今总共才八千来人,反倒比左右二卫都少。不过这倒不打紧,他如今拥有对瀛洲大小事务的便宜行事之权,今后扩编的兵力都可以往瀛洲卫里塞,慢慢扩大嫡系主力规模。
黄南锦跨步出列,声若洪钟:“瀛洲左卫万二将士,愿随三王子海外开疆,扬威异域!”
宇喜多秀家随后也跨步出列,用略显生硬的汉语立誓道:“秀家败军之将,蒙征夷大将军厚恩,乃得效命大明。今愿以武士之魂,为三王子拓土开疆,不死不罢!”言罢拔刀出鞘,刀身映出高沐冷峻的面容。其身后,一名年轻武士捧出漆盒,内盛离开日本时高演赐予的军旗——如今已被改制成瀛洲右卫的“白虎旗”。
高沐点头示意,目光扫过校场东侧的兵器架。那里并列着明制火铳、日本太刀、南洋标枪,乃至安南的毒弩,恍若万国兵器博览会。
高沐深受父亲高务实的影响,本来是坚定不移地“制式装备论”者,像这支混合军团之成分复杂,并不为他所喜。但是,经过在瀛洲的一段时间历练,他发现在这片大陆上,混合军团未必无用,反而更便于应对瀛洲的多样战局——无论是西班牙人的大方阵,还是北美土著的毒弩游击战术,皆可从容应对。
例如,与西班牙大方阵作战,统一的火枪阵列加刺刀很好用,但如果面临北美土著的毒弩游击,那么传统弓矢反而更能灵活反击。不过,他如今更希望的却是父亲的直接调派——他向父亲申请了三千骑兵,需要近万匹战马。
瀛洲本无马本来有,但在人类大规模活动前就消亡了,西班牙人从欧洲带来了一些,但规模迄今不大,以至于只能供少数西班牙殖民高官与贵族使用,几乎不足以组建出一支像样的骑兵。因此在高沐看来,如果自己尽早获得三千左右的骑兵,就足以对西班牙人形成战斗力碾压。
当然,他也知道,调动三千骑兵和近万战马横渡太平洋,就算父亲批准,各项准备工作也需要不少时间,否则途中必然出现大量损耗,反而不美,因此这件事只能慢慢等。
暮色浸染定东城时,高沐登上城北的“望海楼”。举目回望,脚下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