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明末:糟糕,我被东林党包围了 >  第683章 投其所好,才是人之常情

第683章 投其所好,才是人之常情(1/3)

    七月二十五日,北京城。

    刚下早朝,崇祯皇帝略显悠闲的埋头在奏疏堆里。

    前些天关外捷豹频传,先是虎贲军在漠南连战连捷,已经迫使不少蒙古人投降。

    而后是近卫军奏报,张世康势如破竹一口气收复了三十座大小城池,大军已经打到了辽河河畔。

    据说是建奴提前销毁了河岸的渔船,导致大军暂时无法渡河。

    这若是以往,崇祯皇帝估摸着也要垂头丧气发愁的睡不着觉,可是现在崇祯皇帝很知足。

    犹记得张世康出征前,曾小声对他说,此次出征将会为大明收复三十座城,而如今两路大军已经超额完成。

    甚至虎贲军的卢象升拿下的蒙古人的土地,比辽河以西还大。

    崇祯皇帝在回复的圣旨中,对卢象升大为褒奖,对张世康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他不仅并未催促近卫军尽快渡河,反倒安慰起张世康,言之若果真困难,不必勉强,来年再战。

    在写这封奏疏之前,崇祯皇帝还召集内阁开了一次廷议,主动问询内阁的意见,而后又考虑到实际情况,写下那道圣旨。

    崇祯皇帝还记得,当他向内阁的大臣表达了不着急渡河的想法时,海中期和李邦华脸上露出的惊讶神色。

    也难怪,若是以往,崇祯皇帝写给前线主将的圣旨里,基本都是催促、催促再催促,恨不得边军立即就能获得战果。

    经历十几年的挫败,崇祯皇帝也不断的在反思。

    这几年来,大明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事上甚至几乎没有失败过。

    在崇祯皇帝认为,这其中自然是因为张世康的经天纬地之能,但同时,也有可能是因为,这几年他将军权完全交给了值得信任的人。

    而他自己,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干涉。

    这说明什么?

    当然能说明自己这次真的用对人了,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年是否是因为自己急功近利,胡乱指挥,才导致前线战事的节节败退。

    不得不深思。

    崇祯皇帝时常想起张世康的那句话,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不能外行指挥内行,那样就会坏事。

    就比如张世康不懂理工之学,便将皇家制造总局交给宋应星、王徵、茅元仪他们。

    当然,崇祯皇帝将军权交给张世康,也是出于这个道理。

    不过无忌这家伙的话,有时候只能听一半,因为这家伙也时常说他不懂军事,连基本的排兵布阵都不会。

    崇祯皇帝绝不信这种鬼话,他认为张世康就是想偷懒,哪个将领不会在领导面前主动展示自己的能耐。

    这个家伙,为了偷懒,竟然都敢骗他了。

    他若是不懂军事,何以虎贲军、近卫军能士气如虹、连战连捷?

    唉,崇祯皇帝叹了口气。

    即便他有点恨铁不成钢,但却鲜少去责备,不用朝臣们说,崇祯皇帝也知道,无忌身上的担子太重了。

    哪儿哪儿都需要他,莫说他本来就惫懒,就是勤快的人,估摸着也会累的受不住吧。

    可是……每每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也很憋屈,自古军权为国之重器,除了无忌这小子,他交给谁,都不放心。

    锦衣卫的奏报里说,无忌挥师凯旋,已经快到永宁府了。

    一转眼已经快三个月没见那小子了,崇祯皇帝闲暇时便时常念叨。

    “王大伴伴,有没有最新奏报,近卫军到哪儿了?”崇祯皇帝随口问向王承恩。

    王承恩脸上带着笑意温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