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山川隐现城邦固,玉音乍落银山献(2/6)
种类。现在,金山国缺少足够多的女子来繁衍后代,多数汉人也只有一个倭女,相比较夷女,大明人还是更接受倭女。
“这次过来,在沧溟号上,有四十二名女子,这些女子,主要是稳婆、织娘、绣娘、棉农,要保证她们的安全,也要避免游堕对她们的寻衅骚扰,因为她们身上有技艺,接生、织造、锦绣、棉纺。”朱翊镠特别交代了一件事,不要骚扰这些个愿意来金山国的女子。
黄道婆,松江府乌泥泾人,宋末元初,黄道婆被当做童养媳,从松江府卖到了崖州,彼时崖州的棉纺织造技术天下第一,黄道婆仔细学习,返回松江府后,教授乡人改进纺织工具,时至今日,松江府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棉纺中心。
黄道婆在松江府设有黄道婆祠,香火十分昌盛。
让朱翊镠颇为遗憾的是,这次就藩没有大工匠、大医官随行,金山国的条件太差了,吸引不到人才,即便是皇兄偏爱。
这次有天文生随行,主要是为了营造天文台和正衙钟鼓楼,还有两名司农随行。
这两名司农,师从徐贞明,从农学院毕业,来到金山国,主要是驯化、收集农作物和牲畜种,为大明的农牧产业增加多样性,比如蛋禽、肉禽、肉牲等等,都是他们的目标。
两名司农,已经足够保证金山国的农业生产了。
“至于你提到的缺少女子问题,就暂时以夷人女子为主吧,孤上奏朝廷,看能不能弄些倭女来。”朱翊镠打算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种积累的事儿,急不得。
“殿下所言极是。”权天沛思索了下这个无解的问题,缺人这种事,是个长期问题。
朱翊镠和权天沛闲聊着,却有点走神,他忽然意识到,金山国和大明不同,大明有汉人这个主体,因为华夷之辩的存在,大明在肉眼可见的未来,这一主体都不该改变。
但金山国不同,第一代的汉人移民,会和当地夷人进行融合,其后裔,慢慢都会变成混血,这种混血,就会加剧金山国和大明本土的撕裂。
大宗伯万士和就详细论述过这个问题,殖民者不可避免的本地化。
朱翊镠看到万宗伯讨论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切实的感触,毕竟是方外之事,和他没有多少关系。
就藩金山国,他立刻意识到了这种不可避免的本地化,是个无解的问题。
在大明腹地能娶到媳妇,有家有业,几乎不会铤而走险,到海外搏命,就是搏命也不会带上妻子,毕竟出海,是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
金山国和南洋的情况不同,南宋陆沉,有无数的汉人走投无路选择了出海,甚至连吉福总督府都有汉人的身影,南洋本就有百余万的汉人后裔,但金山国没有。
朱翊镠拿出了第三本劄子,权天沛提到的第三个问题,缺少煤矿,金山城冬暖夏凉十分宜居,但生火做饭,需要煤炭,因为气候的缘故,这里的柴不太够用。
其实更加确切的说,金山国缺少足够的地师。
“这次来,孤带来了三名地师,还有他们的弟子,会在金山国逗留三年时间。”朱翊镠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三名地师主要的目的地是金山城的金矿。
三名地师在下次轮换的时候,会乘船离开,回到大明。
“要么在他们离开之前找到煤田,要么金山城能在离开前,培养出能够自己寻龙分金的地师,这样,金山伯,你挑几个机灵点的学徒,跟随这几名地师好生学习,千万不要懈怠。”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靠谁不如靠我们自己。”朱翊镠下了非常明确的指示,齐头并进。
金山国要有自己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