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975章 学会胜利和分赃,学会战败和断后

第975章 学会胜利和分赃,学会战败和断后(3/6)

分货,钱到了也不干活。”

    “仅仅九年时间,龙江、清江两个最大的造船厂,就已经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能力。”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朝廷风向转变,海禁政策开始收紧,造船厂的船只订单快速减少,入不敷出之后,造船厂养不活那么多的船匠。

    慢慢的船厂只剩下了一些尸位素餐之人,甚至这些人,都不再点卯,雇几个游堕之民,在船厂里敲敲打打,敷衍了事。

    到了正统年间,龙江造船厂已经没有造船能力了。

    造船厂失去造船能力,这里面,朝廷负有主要责任。

    当初的龙江造船厂是绝对的官厂,大部分船只的营造和维修,都是朝廷的官船,官船不再营造和维修,这些船匠失去了生计,船厂衰败就成为了必然。

    产业凋零的影响,比朱翊钧想象的还要深远,代表着整个产业链的衰亡。

    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正统十二年,钟山桐园付之一炬,却无人问津。

    张居正支持船厂营造拖船,龙江船厂已经第三次上奏了,过往的小船利润微薄,河船为主的龙江、清江造船厂,又不能和松江、福建、广州造船厂一样,营造三十丈的海船。

    船厂的匠人无事可做,这么下去,船厂没了,造船的产业链慢慢也会凋亡,这么搞下去,新曲谱旧词,过去的故事再来一遍而已。

    “陛下,这六十万纤夫,他们但凡是有一点办法,都不会去纤夫,纤夫这个生计,实在是太苦太苦了,拖船带来的运力的提升,势必要让码头搬运货物增加,需要大量的人手,而且还有各色工坊匠人需要也是增加。”

    “干点什么,都比做纤夫强。”张居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格物院格物博士耿定向,深入了解过纤夫,这个行当,十三岁开始上工,干到二十五岁就干到头了。”张居正将翻找出来的另外一本杂报,递给了皇帝陛下。

    耿定向,原来的南衙国子监祭酒,后来跟着徒弟焦竑一起进了格物院做了社科博士,专门负责各种社会调研,和林辅成不同,耿定向更倾向于了解大明百姓的生活,写了无数本的杂报。

    辽东百姓垦荒记事,就是耿定向等人写的。

    耿定向在杂报里,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一个纤夫的一生。

    纤夫所用的绳索并非麻绳,而是一种名叫纤藤的绳索。

    纤夫从三五岁开始就跟着父亲长辈入山伐竹,六岁开始就使用蔑刀,将竹子切割成为篾条,用篾条编织成绳纤索之后,熬煮两天,放在太阳下暴晒,才是纤藤。

    十三岁的时候,纤夫开始拉纤,一直到十六岁之前,分文没有,连饭都是糠饭,干草加麦秸碎了,再加点咸鱼碎,就是一天的口粮,而且还要勤快,否则动辄打骂。

    有的时候,东家心善会给点黑面馒头,管一顿面条,但多数时候,都只有一张糠饼,两碗水。

    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纤夫,都是队上的累赘,一直等到十六岁,才能吃上一顿正经饭。

    顺流而下的河船,不需要纤夫,只有逆流而上的河船,才需要纤夫,根据各种船只大小不等,纤夫从三四人到几十人不等,遇到官船,甚至要上千人。

    而纤夫一天要拖船六七十里地,这一路上,全都是沙滩、乱石和悬崖,很多纤夫都是光着脚,因为鞋子很容易坏。

    只要一眼就能认出纤夫来,因为长时间劳作,纤索勒进肉里,那竹做的纤索,每拉紧一次,那些竹索上的毛刺就会刺进肉里,血淋淋的一片。

    纤夫不是没尝试过垫东西,但什么都挡不住这些毛刺,唯有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