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973章 穷民苦力,对朝廷真的还重要吗?

第973章 穷民苦力,对朝廷真的还重要吗?(5/6)

煤。

    大明每一个城池,都养了一大群的砍柴夫、抬柴夫、分柴夫,和水窝子、粪道主一样,柴夫也有自己的柴帮,而且声势浩荡,即便是南方不用煤炭过冬,柴米油盐,柴字当头,也要柴来生火做饭。

    柴帮的砍柴夫,就这么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砍过去,砍到今天,大明每一座山都是光秃秃的。

    很多人都在讲,大明现在发生的天变,就是天谴,人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环境,终于迎来了报应。

    可人终究要生活,采煤技术不可靠,交通不便利,无法稳定供应煤炭之前,人不砍树难道活活饿死不成?破坏环境固然不好,但人总要先活下来才是。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煤焦钢厂的出现,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六文一斤的煤,也是圣恩浩荡。

    “陛下今年漕运船有了一种新船。”曾同亨示意纠仪官把他上殿之前交的模型,呈送御前。

    小黄门检查后,呈送到了御前,船分为了两节,前面为拖船,后面为驳船,驳船没有任何动力,驳船长六丈五尺,深六尺四寸,吃水三尺六寸,可以装一千料,一料为120斤,即一个太岳漕粮箱重量。

    曾同亨看着陛下手中的模型说道:“拖船大小和驳船差不多,用铜包木增加寿命,一台升平九号做船机,中间马力为四百四十匹,可以拖挂四到八艘驳船,每天可行水程360里。”

    一台拖船,挂八艘驳船,可以带8000石的粮食,四百万石的漕粮也只需要五百条这样的漕船,五大造船厂加班加点,大约六个月工期就可以全部做完。

    就是现在改海漕为河漕,当年需要占用四个月京杭运河的漕运,现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了。

    “这么一艘船,可以顶多少个纤夫?”朱翊钧翻动着手里的模型,询问其中细节。

    曾同亨听闻陛下询问,深吸了口气,俯首说道:“一千二百名纤夫拖拽。”

    “所以,大司空的意思是,在户部成立一个类似于驰道抽分局的衙司,航运司,设转运使督办,再给银到造船厂,定做这样的拖船、驳船,专事转运。”

    “只需要五百条,就可以抢走六十万纤夫的营生。”朱翊钧对手里的拖船、驳船非常喜爱,只是他的话,让文华殿廷臣都有些沉默。

    朱翊钧很喜欢这个拖船的模型,可以用爱不释手去形容。

    拖船的结构简单,就一个升平九号蒸汽机,加上一个水下螺旋桨,再无其他,其余都是存煤的地方,而且煤炭可以随时沿途增补,船工还能在船上靠着炉子的热量做饭,烧水,在船上生活。

    一个拖船,挂四个驳船和挂八个驳船,都非常灵活,货少挂四个,货多挂八个。

    挂一个不合适,浪费煤炭。

    这是龙江造船厂设计制造的内河船,船型技术的改造是一个相当长期、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涉及到了蒸汽机动力的船只,更是复杂。

    之前大明的船只都是用的纤夫,现在终于开始上蒸汽机械了。

    可问题是,五百条铁马拖船的出现,会让六十万纤夫无事可做。

    朱翊钧看着曾同亨说道:“升平一号只有三马力,每马力要四百银,那时候大家都不觉得铁马有什么钻研的必要,今天,十三年过去了,升平九号四百四十匹中间马力,每马力只要20银,如果大量制造,每马力只要15银,甚至更低。”

    “一台升平九号才8800银,算上折旧、修理、煤炭消耗等等,拖船一年所费不过一万银,能顶1200名纤夫,一名纤夫一年最起码要支付报酬15银,这是个重体力活儿,就是一万八千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