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971章 王崇古破内阁通天路,申时行怒斥翰

第971章 王崇古破内阁通天路,申时行怒斥翰(4/6)



    大明皇帝在工部尚书离开后,继续批阅着今天的奏疏,少了紧箍咒后,再拿出偷懒神器‘朱翊镠的套章’,批阅奏疏这个活儿,变得简单了起来。

    “翰林院的翰林怎么回事儿?”朱翊钧拿起了一本奏疏,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李长春请求致仕。

    李长春不是因为在文华殿上几次站错了立场,胆战心惊要致仕,而是翰林院出了问题,翰林院没人了。

    现在科举之后,新科进士都不参加翰林院的馆选,转而走监当官的升转路线了。

    之前新科进士以考入翰林院为荣,是因为不成翰林,不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就是不能进步到阁臣。

    到了万历年间的大明官场,特别讲出身。

    举人出身,没有什么特别圣眷,最高也就是个县令,海瑞那是极特殊情况。

    第三甲进士出身,大多数都在知府一级兜兜转转,十几年不得升转入朝为官,有个别能到布政使、按察使,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

    第二甲进士出身,则分为两种,一种是馆选入了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这是平步青云之路,另外一种,则是外放做官,这一类大多数都是布政使、按察使,有机会进步,可难如登天,想入阁更是痴心妄想。

    而翰林出身则不同,不用去外面做官,只要在京师,慢慢熬一段时间,就能成为内阁学士,参与机密国策。

    张居正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地方履职经验,很多地方之事,他都要仔细询问很久。

    “还不是申时行给闹的,当初申时行去了松江做巡抚,就把翰林这通天之路彻底给断了。”冯保低声说道。

    申时行作为状元郎,作为翰林,按照过去的规矩,他只需要修修书就能直入内阁,但申时行跑去松江府做巡抚,算是和翰林院划清了界限,这也代表着翰林院直接入阁的规矩,被彻底打破了。

    无论是谁,都得到地方历练,累积足够的经验,才能入阁,翰林院的特殊地位,荡然无存。

    万历年间第一个非翰林出身的阁臣,正是王崇古。

    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二甲86名,倒数第四名,他没有馆选成为翰林,先做了刑部主事,外派去了安庆知府,在倭患闹得凶的时候,做了兵备副使,先追随应天巡抚曹邦辅抗倭,在夏港、靖江歼灭倭寇,后随俞大猷多次出海,袭击倭寇巢穴。

    万历二年,王崇古刚回京做刑部尚书,后来因为大工鼎建入阁做了次辅,有很长一段时间,王崇古都以避免党争为由,不肯到文渊阁坐班。

    非翰林出身的王崇古入了阁,等于被放在了火架上烤,当时张居正赞同让王崇古入阁,也没安好心,就是为了破了阁臣只能从翰林里面选的规矩,更是为了破姑息裙带之弊,拿王崇古当枪使。

    王崇古也知道自己这非翰林出身的阁臣很惹眼,也知道张居正的打算,是他自己扛过来的,这里面的辛苦,他很清楚。

    王崇古做次辅后,对他的围剿从没有停止过,直到死去的时候,围剿仍在继续,大明皇帝甚至被逼到了让匠人下山的地步,可见这种阻力的巨大。

    王崇古在前面开路,申时行是状元,他连馆选都不用参加,殿试考完之后,他就是从六品修撰了。

    新科进士馆选入了翰林院之后,学习三年时间还要再考试,考过的人,授从七品检讨、正七品编修,考不过的人,就会外放做官。

    庶吉士、检讨、编修、修撰都是无定员,修一段时间的国史、实录、起居注后,就可以成为六品侍读、侍讲,干得好,就会成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至于是否干得好的标准,就在朝中大臣手里掌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