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宫闱和皇储(3/11)
重山’,盛世之始。孰料章越所言,竟是‘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场危机迫在眉睫。章越用意已很明显了。
章越紫袍玉带立于玉阶之侧,朗声剖析盛世隐忧,言辞如金石掷地。
整个大庆殿,仿佛是整个大宋数百军州的缩影。
朝会散去,众大臣议论纷纷。此番朝议不过微澜初起,而众人皆知,随之而来的将是席卷大宋数百军州的飓风。
……
章越离开大殿,便坐上了肩舆。
沿途百官无不避让于道,躬身行礼。
章越在肩舆里闭目歇息,考虑着一会都堂会议。
行至途中,彭经义敲了敲箱壁,递入一张纸条。
章越睁眼看了一眼纸条,但见上疏太学博士陈师道昨夜在官员聚会时言语,要恢复前朝时的三班分别奏事。
章越一看,心头怒起。这陈师道是何许人?渊源确也不小,乃曾巩举荐。昔年章惇为执政时欲招揽之,陈师道曾言:“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
后苏轼举荐其为太学博士。章越亦曾览其文章,确有其才,见解不凡。
以章越之位,自是求贤若渴。见此人才,早已留意,置于观察之列。
现在陈师道居然说出这样的话,苏轼真是进人不严。
或者苏轼压根就没这么想,他自由散漫习惯了,所以引荐来的人也是这般。
章越心道,寻常政事尽可商议,言语偶有失当亦无大碍。然权力之根本,绝不容质疑与挑衅。否则上行下效,纲纪何存?‘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章越遂吩咐道:“令蔡元度寻个由头,罢了其职,逐出京师!
“是不是要与苏学士交待则个?”
章越道:“不必。”
“是。”
彭经义得了言语,当即离开了章越的肩舆,没入宫墙旁的一个小门中。
百余人的元随亲从仍簇拥着章越的肩舆,继续在宫中前行。
……
宰执们齐聚于都堂。
元丰改制恢复三省后,尚书省即设于原殿前司廨舍之地。自左右仆射官署,下至属官吏舍,共有屋舍四千余间。建筑恢弘壮丽,几与宫内紫宸殿等殿宇相埒。元祐以来,宰相威权之重,可见一斑。
此外,宫中尚有中书、门下两后省。
门下后省设给事中四员,以及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各一员,起居郎一员,符宝郎二员。中书后省设中书舍人六员,以及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各一员,起居舍人一员。后省长官,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实为核心。
都堂议事,每日一会,五日一大议。今日正值大议。左相章越、右相吕公著一左一右,居中面南而坐。平章军国重事冯京、文彦博则分居左右侧席。尚书省官员居左席,依次为:门下侍郎苏颂、中书侍郎李清臣、尚书左丞黄履、尚书右丞许将。枢密院官员居右席,依次为:枢密使沈括、枢密副使安焘、枢密副使吕大防。
元丰改制后,三省权力显著提升。先前王珪任门下侍郎时势弱,盖因门下省封驳、审议之权,实操于天子之手。故王珪难以置喙,反是掌有请旨之权的蔡确权重一时。
当今天子尚未亲政,大小政事多由章越决断,故门下省权重得以彰显。
而枢密院如今权柄,泰半已为尚书省兵部分去,然其依旧位高权重。盖因枢密院可预闻并参议朝廷军国大事。但凭此权,得以跻身最高议政之列,便无人敢轻慢。堂议中一言一行,皆有堂吏记录在案,面呈天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