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选拔人才的方式(2/2)
姐,替景熹问祖母安,问母亲安,还有问大伯娘、二伯娘、三伯娘和小婶婶安……】白卿宁给大家读完信,老太君长舒了一口气,孙儿负责的地方出了亮眼的成绩,她这个做祖母的也是脸上有光啊。
“不过景熹也真是的,就不能一人写一封吗?阿宁,你给安南那边多送些笔墨纸砚去,也下旨让景熹景明多写信回来……”老太君想了想,“至少一月一封,每个人都要单独写一封,可不能一句问安就敷衍了事……”
主要是,只写一封的话,这封家信谁来保管?谁都想时不时就能拿出来看几眼啊。
其他人都笑了:“对,阿宁你就给这两个小孩下皇命,不然他们玩命的练兵搞生产,把家里人都给忘了……”
安南郡首次实行一年双季稻就获得了成功,这对大虞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不过东北与西北就没那么顺利了,毕竟气候与水土不同,安南这边的稻种,不适合其他地方种植。
白卿宁也不急,他让农桑官带领有经验的村民做稻种改良,直到能培育出高产量的种子为止。
十一月底,白卿宁收到了赤缨的信,她的使团与商队已经拜访了两个国家,随信寄回来的,还有几包种子。
白卿宁立即命人在西北撒种种植。
等到那些种子变成青郁的苗苗,朱锏与墨函也从东海传回了好消息:他们开始造大船了,最迟明年的这个时候,便能趁着冬季的信风出海了。
元丰二年春,春试开始了。
等审阅官们把筛选过的卷子呈上来,白卿宁便与内阁大臣们熬了几个夜,挑了一批好苗子。
殿试的时候白卿宁又仔细考察了一番,之后慎重地点了状元、榜眼、探花。
出人意料的是,这三个人都是在各级考试中表现得并不十分亮眼但发挥十分平稳的学子,特别是那位状元,他还超过了三十岁,堪称是大虞史上最老的状元郎了。
一片唱衰声中,新状元四平八稳地坐在高头大马上戴着红绸布游街,对两边的民众一路抱拳拱手,一路说着:“幸会幸会。”
他是外地来的考生,到了本省的会馆才下马。
马儿还没停稳,便有两个小孩从会馆里奔出来,新状元张开双手却是越过他们,将两个小孩后头的妇人抱起来转圈,最后才是回身抱起两个孩子。
“孩儿们,爹爹说过要让你们有个状元爹的,现在爹做到了,厉害不厉害?”
两个孩子一个劲点头:“爹爹厉害!娘亲更厉害!娘亲准备了一大桌饭菜等爹爹回来吃呢!”
“哇!”新状元乐不可支,“走走走,回去吃饭!吃大餐咯~~”
底下人将新状元的表现讲给白卿宁听,白卿宁便问此前跟她持有不同意见的赵国公:“国公爷,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