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达延汗的矛盾(2/3)
出缓兵之计了,可是反转来的太快,那个幼稚的平安伯爽快地,主动地要求互市,满口全是买卖,为了得到互市生生地把一腔恶火给压了下去。互市对众部落的好处很明显,年年南下用兵不就是要逼迫明廷互市吗?如今真的互市了,这几个月来,大量草原上奇缺的珍贵生活物资运了过来,用陈年的皮毛及牛羊奶制品换取这些东西很划算也很值得。可是部落中需求的商品实在是太多了,用皮毛及牛羊交换远远地不够用途,作为明军修路驻守开矿就成了一个附加条款。
修路是为了互市,筑城是为了开矿,开矿是为了少用牛羊交换商品,似乎都跟互市相关。用平安伯的话来说这是双赢,很有道理啊。当初就是听了平安伯的双赢理论,才要求签盟约的,没毛病啊,可是总觉得哪里不对。
为了出一口气就动刀兵,放弃双方互市这样的好处,当然是不可的,眼看着明军人修城占地,到处挖矿把有些部落分割成了好几块,万一双方反目打起仗来不就成了待宰的羔羊了吗?
所以达延汗当然比儿子们想的更远一些,喊打喊杀等于又断了双方的互市,达延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是真的老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这就是章子俊使出的“贸易战”,当然不是双方互加关税,而是用更多更全的民生商品去占领对方,让他们生活的很美好,造成对方极大地依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想想现如今的生活,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变化,毡包最外层棚帐是用一种橡胶雨布,确实是个宝,雨水不能渗漏,潮气不可侵,以前用牛羊皮缝制的很重,每一次迁场就要装一大马车。
毡包内中间的火炉确实好用,看到那个用铁皮卷成的圆柱吗?不管是烧牛粪,木柴,石碳等无烟无尘,重要是无毒不死人。以前在毡包顶上开口,又在口子下面设火塘取暖,不保暖不说,一不小心就会引出一个火灾现场出来,还有把毡包内的所有东西熏的黢黑。如今有了这铁炉子先不说牛粪更加耐烧了,遇到大雪外面很冷,毡包内可穿单衣即可。像这样的火炉子上面还能做饭烧奶茶,烤肉食,一套就要用三头牛外加十只羊可换,或是一匹好马加上十只羊。
不知道是谁制定出来的一匹上等好马等于三头牛,一头牛等于五只羊,一只羊等于三张牛皮,一张羊皮等于五斤秫米或是五斤土豆,又或是五斤玉米粒,一斤秫米等于一两细盐,呜呼!
别小看这个铁制取暖炉,全体铸铁而就,内里结构复杂,装有耐火砖,外面多有条状散热,有多层烤室,小巧而精良,全重有四十六公斤,用现时大明的计量就是达到了百斤。
一匹上等好马加上十只羊交换贵吗?对于蒙古毡包内来说,这是硬需求,当然不贵,就当是废铁,也能换二头牛了。
铁器在明代就是硬通货,有了这个炉子寒冬可取暖,还能烧水做饭,不管是牛粪饼还是木柴都能烧,可是最能烧的就是石碳(煤),以往因为这个石碳烧时有毒,到了冬季在毡包的火塘中烧的是柴薪木碳,随着取暖烧火的需求,大片大片的树木砍伐,土地慢慢地变成了荒漠化,一眼望去全是秃山。这样的场景其实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尤为明显,在前面的章回中,已经说道过礁夫砍柴是一种职业,在城镇密集区经营柴火生意就像是煤老板的存在那样,很牛的样子。
古代只因烧的全是柴火,没有柴火就做不成饭,也没有木碳取暖,外面光秃秃的山,看不到一棵树木,没有树木连灌木杂草也没有,到了荒年缺粮时,连树皮也啃不到,饥民只能活活饿死也就不作为奇了,所以这些年来在河套内,章子俊下令不砍树,还要多种树,大力发展用煤来替代木柴。
在民生方面有了烧煤的炉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