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大明求生记 >  第四百三十六章 从“头”开始

第四百三十六章 从“头”开始(2/3)

织品,厚纸袋,干草捆扎,琉璃瓶装,木盒子,竹筒子,布袋子等做成,所以在平安镇的范围内兴起了许多这种制造作坊,专门为各种商品制作各种包装,极大地拉动了当地就业成员。老老少少齐参加,哪有空闲去管其它闲事。从这方面来说,随着物质的丰富,每个人都有收入,生活水品也就提高了不少,精神面貌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跟其它地方不同的场景。

    古代特别讲究精气神,《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精气神从一个人扩大到一个地方,一个村镇,一个府城乃至一个国家也是一样,每天都是轻松愉悦,蒸蒸日上,反之则生活压抑人人萎靡。这就是目前绥远地区跟别的地方不同,在御史谢昶昌的上奏书中感受到的东西。又专门写了一本书《平安录》,书中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人们不担心物质的匮乏,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公平;不担心贫穷,而是担心社会的不稳定。它强调了公平正义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于顺行,难易逆动。”就是说百姓习惯安定的居住环境,不能轻易改变,顺着民心做事就容易,反之就困难。

    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什么叫做吹鼓手,当前大明最大的平安镇吹鼓手谢昶昌也!书中还特别说了个人生活卫生问题,平民头上没有头虱,身上没有跳蚤臭虫,衣服虽旧却整洁,头上包着白布巾,这些人可不是出家人,而是为了灭头虱,是因为头发全削去也。在平安镇看到有许多做吃食商家,有些人把胡须都剪短或是刮尽者,是为了做食物时的卫生。

    可是对于男子留须不留须,平安镇曾出现过一阵学风思潮,这一运动最后刮到了民间,还是章子俊出面解决的。只因章子俊个人是不留须的,那是因为习惯了把胡须刮掉,每隔三天就要“修面”,每过一月就得剪发,在平安伯的带动下,几十年来,在平安镇上就有几家整个大明唯一的“理发店”,还有就是眼镜店,这些“理发店”大都时候做的生意都是修面,修须,洗发的活儿,要把头发剪短的少之又少,在此时的大明大家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随意地让自己身体受到破坏都是不尊重父母的表现,是非常不孝的,把头发减掉的人也被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