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达延汗(中)(2/3)
部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稳定的时间非常短。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连名义上的可汗都无法选出,可见蒙古分裂之严重。蒙古诸部纷争不断,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破坏,急需粮草和生活物资的蒙古诸部纷纷南下劫掠。大明边境短暂的安宁被打破了。尤其进入成化年以后,大明国边境几乎无月不战,战火从最西边的延绥宁夏一直延伸到宣府辽东。南侵蒙古人多为孛来与毛里孩所率领的鞑靼诸部,其入犯规模和正统年间也先大举伐明的时候不相上下,甚至频率更高,损害更重。鞑靼部动辄数千数万规模的入犯明显超出了当时大明尚不完善的边境防御体系的承受能力。因此面对蒙古诸部因为割据而引起的大规模混乱,在整个成化时期,大明帝国边军为减轻城防负担,频频和鞑靼大军在数千里的边防线上野外作战,以避免像土木堡之战前夕那样,沿线堡垒被逐个击破而最终酿成悲剧。直到弘治年,横空里出现了一个平安伯,拼一己之力抢夺了东胜卫,在随后的几年间,清除了河套内鞑靼部落,掌控了整个河套。
回顾以往主要是说明,从成化年前是蒙古内乱时期,你杀我,我杀你,自己杀自己,主要是靠南下劫掠为生计。自成化后,才慢慢地稳定下来,这也是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内部所致。既然稳定了内部,就要解决生计,单靠劫掠已成问题,不可长久,就此要求跟大明通商,主要就是粮食跟布匹。所以自弘治年起,这种诉求越来越强烈,可是一直未果。
章子俊早就明白其中的原委,如果不跟蒙古通商,那么再过十几年,接班的俺答汗请求要通商了,直到把兵马打到京城为止,逼着大明通商。
当达延汗看到使臣带来的传话后,简直不相信“大明”同意了通商?
这一次章子俊也是有意让监军赵牧一起去谈,就是让朝廷知道通商的事,不想瞒着。在足够的实力面前,所有的阴谋都将是泡影,也就是说,自弘治年起,大明是可以联合蒙古的,因为元朝的势力已经被蒙古自己整合了一遍又一遍,有“雄心”的能杀的全被杀光了,此蒙古已彼蒙古矣。
达延汗是进退两难,把自己的势力退回到阴山及大青山以北,实难从命,可是不退的后果是家人不保,还要跟当前的“明军”打一仗,赢了当然好说,输了也死心了,就怕双方无休止地对阵,这股“明军”跟宣府那边有所不同,仿佛是两重天,妥妥城的战役仿佛就发生在昨日一般,几万大军不到一夜就溃败了。
还得谈,要深入地谈,不对,不对啊,最好是要亲自去谈。过了三日后,又派出使臣。
当朝廷的“情报部门”东厂接到线报,平安伯即将和蒙古开设互市,朝堂一片震惊,这是一个小小的平安伯能自作主张吗?僭越了,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啊,在动摇大明国本,改变自太祖以来的对外国策,双方互市是朝廷的大事,不是一个平安伯能作主的,经过朝廷同意了吗?这是在资敌啊。可是一翻地图,那个稒阳在黄河以北,大青山北,这不是蒙古鞑靼部大领主阿鲁台和宁王的地方吗?
在随后的情报送达京城后,才得知平安伯很轻松地俘获了达延汗的王廷汗帐后,奇袭成功基本没有死伤,朝廷沉默了。好几天没有一个人出来说道说道,连各科的给事中及御史台都无语了,这样的大事可不是这些七品官能发声的,弄不好就是给自己挖坑找不痛快。
可是私下里各种小道消息很多,有人猜测是平安伯跟达延汗演的双簧戏,肯定是平安伯收了蒙古不少好处,所以同意双方互市。
还有人说达延汗故意让平安伯打汗帐,来一个打黄盖的把戏,其目的就是串通一气,私通做买卖。
更又脑洞大开的道:“想不到平安伯老了老了却把持不住,看上了达延汗的一个妃子,两人私通后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