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一章 强国文化(3/3)
想象,现在部队的结构基本上兵士都是原瓦国人,连级以上的军官全是之前沈重和严军带来的官兵。最有才的是内卫部队,全部是红河军区南流军区的转业人员,还有部分是西南军区和南方军区的退伍兵。这部分人,和他们的家属,来到瓦国后,成了最早的一批公务人员。通过一年的普通话强化,在新明国政斧就职的人员,中文文字方面有的还需要秘书,普通话基本上都能够交流。民族事务部部长吴丹奈只能讲南流西部的官话,与莫丛交流起来比较困难,但是跟陈维政交流起来就比较容易。他这段时间在整合整个新明国的民族文化,把凡是进入新明国的人整合成一个民族:大明族,一种礼服:明服,一种语言:汉语,一种文字:繁体汉字。统一姓名:过去瓦国人,只有名没有姓,吴,是对上年纪男人的尊称,如果年轻一些,就不能叫吴,而是叫郭,吴丹奈年轻时就要叫成郭丹奈。以后全部采用百家姓,共同走进大明一族。将来的民族事务,不是处理本国内部民族的事务,而是与外来民族进行民族文化交流。
陈维政对他提到的一种服饰的说法很有兴趣,问大明服不会是回退到朱元章那年代的服饰吧,吴丹奈说,不会,时过境迁,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明代服装也有它的优势,一品带玉,二品带犀,三品金花,四品素花,有点象现在部队的尉校将,一看肩膀就知道该敬礼还是该回礼。
一个官府,一个朝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服装,有礼服,有常服还有工作服。平时可以多穿工作服,一般接待和会议可以穿常服,但是大型活动必须穿礼服。工作服上有明显的级别差,现在有几种意见,一种是用刺绣的方式绣出图案进行区分,比如在工作服的小翻领上,部级以上干部绣腾龙,厅级干部绣麒麟,处级干部绣奔马,科级干部绣猎豹,普通干部绣上一朵小红花。也有人有意见,说衣服没穿破,级别上去了,衣服要还是不要?还是应该象部队,佩戴不同的徽章。
陈维政觉得这种方式不错,说:“这个方法好,一旦穿上制式服装,大家就会有一种约束,起码在外面做坏事,做之前也会多一种考虑:换了衣服再干。”
大家哈哈大笑。
月影渐至中天,卫队在平台上摆上了烧烤炉,大师傅开始显示手艺,一群年龄比纤华大或者跟纤华差不多的孩子,开始围着烧烤炉转,几个女人,在一起闲聊,女人们都是才学中文不久,说起普通话有点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刘懿发现,吴大花差的娘子普通话要比其它几个好,偶尔还能整出一两个成语,她说,这段时间对前几十年中国舞台上的相声和小品开始着迷,开始对大花差让她学说普通话还有意见,现在自觉自愿,光是看小品就知道,中国的文化,哪怕是楼梯转角扫出来的垃圾,也比瓦国贵族的装模作样强一百倍。
刘懿笑了,中国也有满清遗老遗少,见人打千,重重复复五六次的时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