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提枪上阵有何不可(2/5)
入地面,嘴角溢出鲜血;而王知化也面色苍白,胸口剧烈起伏,长枪在地上划出一道长长的痕迹。“我…… 输了……” 萧劲童艰难地吐出几个字,眼中满是不甘,“但我不会就此罢休!总有一天,我会堂堂正正赢你!” 说罢,他强撑着站起身,带着仅剩的随从离去。
王知化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手中的长枪 “当啷” 一声掉在地上。他突然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踉跄着扶住身旁的战马。这场战斗看似他赢了,可他知道,自己已经老了,若不是萧劲童的随从偷袭激怒了他,胜负还未可知。
“老将军!” 周明远带着士兵匆匆赶来,看到王知化摇摇欲坠的模样,连忙上前搀扶,“您没事吧?”
王知化摆了摆手,望着天边的残阳,久久不语。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战甲上,映出一片血色。他知道,江湖上的后起之秀层出不穷,而他,终究要被岁月的洪流淹没。但只要他还活着,只要这杆长枪还在,他就永远是那个敢提枪上阵的北唐老将。
此后的日子里,萧劲童 “玉面判官” 的名号更响了,人们都在传颂他敢挑战老将王知化的勇气。而王知化依旧镇守着雁门关,只是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拿出萧劲童遗落的那支判官笔,细细端详。他知道,这个年轻的对手,总有一天会变得更强,或许那时,他们之间还会有一场真正的对决。
时光流转,雁门关的风沙依旧。但王知化力战萧劲童的故事,却在江湖上越传越广,成为了后辈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说王知化倚老卖老,以大欺小;也有人说萧劲童不自量力,妄图挑战权威。但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明白,那场战斗,是老将的坚守与新人的崛起之间的碰撞,是江湖传承中最动人的篇章。
一年后,萧劲童再次来到雁门关。这次,他没有带着随从,也没有了往日的傲气。他远远地站在关下,朝着城头的王知化抱拳行礼:“王将军,上次是我孟浪。今日前来,只为向您讨教真正的武学之道。”
王知化望着城下的萧劲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缓缓走下城墙,拾起地上的长枪,枪头的红缨在风中轻轻摇曳。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对手,而是传承的纽带,是江湖精神的延续。
“好!” 王知化的声音在雁门关回荡,“那就让我们再切磋一次,不过这次,点到为止。” 说罢,他提枪上前,萧劲童也握紧判官笔,两人的身影渐渐融入夕阳之中,仿佛一幅永不褪色的江湖画卷。
北风卷着砂砾扑在雁门关城墙上,六十岁的王知化将青铜酒盏重重磕在案几上,震得沙盘里的小旗簌簌发抖。三日前送来的军报已被他摩挲得边角起毛,北燕铁骑踏破了玉门关,正朝着雁门关杀来,沿途州县竟无一人能挡。
“老将军!” 副将周明远撞开帐门,甲胄上还凝着冰碴,“朝廷急报!”
王知化的手指在 “雁门关” 三个字上顿住。八年前那场惨败后,他被削去兵权,贬为庶人,直到半月前边关告急,新帝一纸诏书才将他重新召回。如今看着周明远递来的圣旨,朱红印泥在暮色中泛着血光。
“命王知化即刻挂帅,统领雁门关守军,若再失一城,提头来见。” 周明远念完圣旨,偷瞄老将军的脸色。只见王知化布满皱纹的脸上看不出喜怒,枯瘦的手指却深深掐进了掌心。
当夜,王知化独自登上城墙。寒风猎猎,吹动他褪色的披风,远处烽火连成一条暗红的线,如同一条蜿蜒的伤口。他望着苍茫夜色,思绪回到了二十年前 —— 那时他还是个年轻的校尉,跟随先帝南征北战,一杆长枪挑落过多少敌将的头颅。
“老将军,该用膳了。” 亲兵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