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贬值亚元,国进民退(2/3)
,但生产力又没有下降,创造的东西还是难么多。实际上,帝国的政策此时还是让国民维持‘半饥半饱’经济状态,这并非是指肚子,而是腰包。
等战争期间,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再次将货币贬值,同时延长工作时间,并且施行按需配给制,限制个人消费。战争过后国民手上就很多钱,并且还还清了银行贷款,这时候又能够出现大量的消费行为,那时经济又上去了。
发展经济就是这么回事,当工人饱的时候,就会变懒,同时都没什么消费行为了,想勤快的国民也没办法,毕竟没那么多的工作岗位,这时候就要宰了。
当工人很过得不好的时候,就要增加工人的利益,这时候就是养。
这是一个在不断循环中进步的世界,极阴必阳,极阳必阴,物极必反这是万物的基本定律。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金融手段,就能够不断的调动国民进行不断的生产建设,当每个国民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飞速发展。每个人都疯狂建设,这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的东西,现实中自然不可能那样,但可以尽量追求那种状态。
同时在1933年,阎马内阁与其他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共同通过了《第三世界联盟工业复兴法》。
这个《第三世界联盟工业复兴法》,限制了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份额、工资水平。这是一个完全有利于中华帝国垄断资本的法案,该法案在中华帝国内部抵制住了民企的反扑,在第三世界成员国,则抵制了其他成员国的民族资本的反扑。
在市场份额划分上,中华帝国的垄断集团中的成员都占有较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这些企业并非是明打着华东集团的旗号,而是被华东集团控股的,没有并入华东集团的企业。
这个市场份额划分上,主要是针对轻工业市场,至于重工业市场,本身就属于高度垄断的领域。
华东集团在轻工业领域是采取控股制,但却不介入企业内部管理,只负责财产监督。
在经济萧条期间,华东银行接管了大量的破产企业资产,不动产和轻工业产品技术都掌控了一大堆。
这些东西都分给那些控股轻工业,同时华东集团靠这些东西,增加了持有的股份。
那些合股企业,本身在掌控了大量的技术,并且大量竞争对手倒闭之后,实力就很强大,毕竟能够在这次经济萧条当中坚持下来的企业,都是实力很不错的企业,在被华东银行进行整合之后,实力就更强大了。
再加上《第三世界联盟工业复兴法》的市场份额支持,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这种资本模式下,垄断并非是公开的说你不能进入这个行业,而是当银行几乎控制了整个国家的各个经济领域后,投资者根本就挤不进去。
要买工厂,没人卖。
没有底子,那只能自己建设工厂,在该行业发展初期还说能够争一争,但该行业已经发展很长时间了,一个没有经验的投资者想要从头开始办厂,几乎是不可能。同时就算是工厂建成了,还要面对一大堆的专利费什么的。
就算这些都成不过去了,大不了利用雄厚的资本挤死该企业,同时又不给该企业放款。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制造泡沫经济,然后使泡沫经济突然破碎,绝对是死一大片的民企。不少民企就是这样被华东银行给搞死的,破产、倒闭的工厂已经上升到了十万计了。
富者愈富,穷者愈贫,企业间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华东集团的高度垄断已经形成了,就算是轻工业领域,华东集团也掌控了大量的股份。
而在整个国家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