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将领的任务就是送士兵去死(1/2)
“对朝廷只是一次会战,但是对我来说,这就是决战啊!”同样翻看着朝廷发来的记录,杨嘉谟感叹道。
作为辽南总兵,又立下了诸多功绩。他在抵达牛庄前线后,毫无疑问地被朝廷任命为前敌委员,和其他委员一样有知情和决策的权力。
朝廷发给前敌委员会的记录,自然有他一份。
虽然知道朝廷对自己的期望不大,但是杨嘉谟自己却不这么看。
他心里想的就是打好这一仗。避免朝廷觉得自己不中用,换其他人代替。
同时看到记录的还有卢象升,他现在是辽南镇的护军。
看着皇帝对一次性军队和新军队的评价,卢象升有些明白了,朝廷为何急着派这支军队到前线:
“这是要验证速成新军的战力,决定以后的军制啊!”
“难怪朝廷如此不恤士卒,还派杨嘉谟为统帅。”
对杨嘉谟这个总兵,卢象升是很有意见的。
此人打仗是有一套,但是不恤士卒、漠视人命,让卢象升这位禀承儒家仁义理念的臣子,对此很不喜欢。
只是如今看到皇帝和群臣的对话,卢象升才明白皇帝和朝堂诸公与杨嘉谟没什么两样。他们选杨嘉谟为将,就是把辽南新军当成了消耗品——
这支军队的作用,就是消耗建虏,一换一朝廷会很满意、二换一也不介意。
只要不出现溃败,伤亡了朝廷会补充。阵亡一万之后,朝廷会再补上一万。
如此把人命当成消耗品,卢象升情感上无法接受,理智上却知道这样做是对的:
大明相比建虏,最有优势的地方就是人力和军械。
这种策略把大明的优势发挥到极限,用持续的消耗,耗死建虏这个强敌。
否则一直任由建虏威胁边境,大明的损失会更大。
前两年一直聚集军队保卫长城的情况,他是不想再经历。
所以,卢象升左思右想,最终长叹一声,没有对此发表意见。
甚至还想起了一句话,那就是皇帝说过的:
“将领在战场上最大的任务,就是如何更高效地送士兵去死。”
“最大的仁慈是取得胜利,让他们的牺牲不会白费。”
这番话听着刺耳,但是细细想来,却是颇有道理。
将军都难免阵上亡,更别说普通战士。
对于将士来说,马革裹尸算不上什么,只要能取得胜利、得到足够的荣誉和奖励。
卢象升此时,就决定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取胜,这样才能对得起即将死去的兄弟:
“都说慈不掌兵,我终究还不是合格的将领啊!”
感叹着这句话,卢象升收起了心中的一点不忍。
同时也认识到在这样的作战模式下,自己的天雄军已经落后,属于皇帝所说的一次性军队:
“天雄军是我从大名府一带的民众中招募而来,军中许多士兵是同乡、亲人、朋友。”
“他们聚在一起,作战时固然齐心协力,但是一旦失败,就可能家家戴孝。”
“以后不能再这样练兵,必须把他们分开。”
想到这里,卢象升就不由得庆幸,这次只带了一万人。
如果把天雄军全部调来了,在战场上一次性打光,他的心血白费不说,以后也无颜去见大名府乡亲。
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深刻的认识,卢象升这位初上战场的巡抚,开始发生蜕变。
——
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