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打蛮夷,分田地(3/3)
晓民间疾苦的他,深知土地对农民的诱惑力。别说是一无所有的灾民了,就是佃户和贫民,都有可能为了土地去辽东。
他必须为此做准备,提供足够的粮食。
韩爌无可奈何,只能把这个条件带回去。
那些山西商人本来准备好了把银冬瓜拿出来,没想到袁可立现在不要银子,就是需要粮食。
一千五百万石的数额之大,让他们知道就算把这些银子花出去,也买不到这么多粮食——
毕竟粮食价格是会上涨的,他们购买这么多,价格一定会上去。
无可奈何之下,他们走内府监的渠道请求皇帝。
朱由检对他们能拿出这么多的银子很是喜悦,考虑之后向袁可立道:
“都用粮食捐纳不现实,而且辽东也没有那么多仓库。”
“这样,朕做主让他们往涿鹿兵工厂再投资一百万,和原本的二百万一起,抵扣五百万石粮食。”
“朝廷可采购三百万两装备,不用花一分钱。”
这对枢密院当然是好事,他们能获得价值三百万两的装备。
山西商人算了一下,知道皇帝是把粮食价格定为六角一石。
这个价格比最便宜的粮食价格高一点,但是相比七角一石的市场零售价,却已经算优惠。
他们同样答应了这点,愿意往涿鹿兵工厂再投一百万。
同时希望枢密院传授火器战法,帮他们训练商队护卫。
这个朱由检代枢密院答应了,打算从锦衣卫鹰扬军派人,加强对他们的渗透。
最终,三方签订了一个合约,由山西商人把钱提供给内廷,内廷向枢密院提供对应的物资。
朱由检在涿鹿兵工厂的三百万两银子之外,又收了山西商人捐纳的六百万两银子,用于抵扣一千万石粮食。
这六百万两银子,他打算用于打造银元、发行银票和辅币券,用货币购买粮食。
这些货币的信誉,现在已很坚挺。
尤其是在作为太子领的东宁岛,赖皇帝活命的他们,很相信纸币的信誉。
朱由检打算把一千万石粮食的订单交给东宁府,已经移民二十万户、开垦了数百万亩土地的他们,能生产多少是多少。
不够的才会转给南洋总督府,以及平江府、婆罗洲等地。
在这个巨额订单的刺激下,东宁府军民开垦土地的热情,又上升了一大截。他们到处抓捕土人,驱赶他们去开垦荒地。
最终,东宁府利用开垦出的八百万亩土地,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大部分订单。
这块适宜种植的地方,初步展现出宝岛的威力。
人口少、土地多的东宁,成为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南洋各地在见到东宁岛种植粮食发财后,同样大受刺激,开垦土地的过程进一步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主动下南洋的人。(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