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逃港(2/2)
手为民众建设安置区。提供木材,在山上及空地构建板屋、安置住所,盖起了一栋栋“徙置大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廉租房。并且加工工业。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作坊,逐步解决了逃难者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促进了香港的经济发展。但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安置数十万饥民有困难。当时的台湾政府占据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美国总统肯尼迪出面关照此事,认为台湾有责任安置饥民。并号召世界各国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应尽可能多地接受移民。台湾民众和香港同胞一样,非常同情饥民,早就作好了救助准备,成立了“救济受灾同胞总会”,募集资金和粮食衣物。
台湾当局拨大米一千吨捐赠。根据自愿原则,逃港饥民自由选择去处。1962年7月,台湾政府多次派出轮船赴港接纳大陆饥民,每人发给救济金70港元,赠送服装一套。移民台湾者数万人,多数安置于地广人稀的屏东县,开办农场。台北郊区的“兴学农场”主温麟先生,接收了一千人,并解决他们的就业及子女的教育问题。
美国民间“救济中国难民总会”主席陈香梅女士,携巨款飞来香港与港府商讨安置办法,并赶赴华山与逃港饥民直接接触,征求意见。逃港饥民,大部分留港,一部分去了台湾,小部分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牙买加等国。他们经历多年打拼,不少人发家致富。改革开放后,许多人回内地投资办厂。
适逢其会的唐宁,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他直接就找到了“救济中国难民总会”的主席陈香梅女士,他本身就与陈香梅的老公“飞虎队”司令陈纳德将军非常熟悉,所以直接就来到了她的办公室。
很明显,这个时候陈香梅非常的忙,手上的文件和桌上的电话一直都忙个不停,不过看到唐宁来了,她还是热情的起身招呼道:“托尼,你怎么突然想起来我这儿了?”
唐宁笑道:“这不是听说您当上会长了么,所以过来支持您的工作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