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先贤遗泽(2/3)
道:“咱家到过地方不少,却未见过这等好的百姓。看来开海之策,真是皇恩浩‘荡’,泽被万民。可恨那一般酸文人,却是抱残守缺,对此攻击不断。虽然读了进士,却顶的什么用!哦,张大祭酒,咱家不是说您。您此次开海独策主张,那自然是见识极为高明的。”张居正微微一笑:“开海之事,是严纯臣先拔头筹,严阁老和徐阁老大力相助,张某不过是因人成事罢了。”
王大川将钦差人等迎入衙‘门’,摆宴款待,自不必说。酒席之上,除了宁‘波’本地的官员、豪绅之外,浙东南台州、温州、抚州等地的富商也有前来拜会的,毕竟这开海通商,有了船引就是有钱。席间,官绅人等,对张居正、严鸿等皆是感恩戴德。因此严鸿在宁‘波’的事务却进行得十分顺利,无非是视察港口,分发船引,以及组建市舶司。徐阁老的‘门’下刘贵福代行宁‘波’市舶司提取的权力,严阁老的党羽欧阳‘玉’庭担任副提举。
严鸿又安排了冯保的族中侄儿冯孝先担任吏目。这冯孝先既是冯保侄儿,又是被严鸿救过命的,算得上两家联盟的人。这么一来,宁‘波’市舶司的人事安排也算得上面面俱到。严鸿知道冯孝先这人虽然有些迂腐,忍耐心却很好。当初为了岳父的面子,在牢狱里宁可忍受百般酷刑,哪怕被活活打死,也坚决不吐‘露’家中丑闻。有这份韧‘性’,那么在官场上纵然不能风生水起,总能有所建树。
因此他寻了个机会,‘私’下里叮嘱冯孝先道:“冯兄,你担任市舶司的吏目,虽然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但涉及开海之事,其中油水不少。你老兄的良心大好,行事却不可太迂腐。若是有人给你送些好处,数额不大,你便自己收着,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谅也不必我多说。若是数额太大,你自己不收,却别过于计较。这市舶司中的事,你有甚话只管对提举、副提举说,他们听或不听,你却不可太认真。若是真有些事你怕的,‘私’下送文书来与我,或者与宁‘波’本地锦衣卫讲,不必自己强去出头。总之,你是个老实君子,只要在这市舶司中稳稳坐下去,便是给国朝的一桩大功劳,切不可争狠斗气,免得因小失大。”冯孝先连连点头。
公务之余,这日张居正却叫上严鸿,前去游览宁‘波’城外风光。师徒俩人在一众随从护卫下,出了宁‘波’东‘门’,一路直到海边,却见海滨一条数十里长的海塘,曲曲折折,护住沿海之地。张居正指着那海塘道:“纯臣,你看这海塘如何?”
严鸿张目一望,道:“这海塘,哈哈,不错,不错。”
张居正道:“此塘唤作‘王公塘’,却是北宋名臣王荆公所修筑。王荆公在此地为县令三年,造福于民的举措甚多。兴办县学、开垦良田、兴修水利、赈济灾民,这条海塘,也是王荆公谋作斗‘门’于海滨,从而修筑的。因此乡民遂名之为王公塘,或称荆公堤。”
严鸿对历史所知不多,却也知道王荆公就是王安石,忙道:“啊,学生才疏学浅,却不知道王荆公却在宁‘波’当过官。可是王荆公这般大才,既然对百姓又有如此功德,为何宁‘波’却不见有王荆公的庙宇?”他从后事经验,但凡某城出了什么名人,必然到处是塑像、庙宇、遗迹,就算没有干系的也要生拉硬拽制造关系出来。王安石在宁‘波’当了三年县令,居然看不到什么纪念工程,这在他是难以想象的。
张居正倒也知道严鸿腹内文章,便道:“王荆公当初行新政变法,颇多非议。我国朝太祖以其‘乱’政,指为‘乱’臣,下令将王荆公庙宇、塑像尽皆拆毁。”
严鸿一听是朱元璋干的,顿时无语。片刻,叹息一声道:“太祖爷的圣断,自然不错。但王荆公一代名臣,才略盖世,其变法纵然有些不妥之处,总归是为了大宋朝与百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