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章 鹰将传书(2/3)
着那只兔子走了过去。不知道是不是对于还要上夜班很不满的缘故,鹰将倒是看起来很不爽的样子。将竹筒放掉后,抓起那只兔子,招呼也不打一声便又一扇翅膀,飞走了。张恪素知鹰将其实是很高傲的,除了王大丫之外,对谁都是这么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所以倒也不以为意。上前捡起竹筒,回到了自己的帐中。打开竹筒后,从中掏出一摞纸来,张恪就着油灯,仔细地看了起来。从笔迹来看,这些情报都是周勃亲自写下来的。上面提及了:王大丫顺利地和他们汇合了;周勃等人虽然被软禁了,但人身安全暂时无忧;安顺城破城的过程、原因以及有关叛军的一些信息等等。
张恪反复看了两三遍后,皱眉思考起来。老师他们目前平安无事,这当然是让他松了口气的。只不过,从这些信息来看,暂时倒也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点。
另一方面,如今在城外,尚有数万流民,每天饥肠辘辘的,时有饿毙之人。这些人,有许多已经来此数月了,为了活下去,他们几乎把周围能找到的,勉强可以食用的,都挖了个底朝天。举凡树皮、草根、虫鼠等都没放过。安顺城被叛军攻陷后,虽然走了许多人,去往它处寻找生路。但留下来的人,也还是有好几万的。叛军可以对这些人不管不顾,但作为朝廷派来的官员,却是不能见死不救的。因此,自到达这里后,张恪除了苦思破敌之策外,另外一项工作重点,便是救济这些灾民了。
而自他们到达后,游荡在安顺城外的这些灾民,知道他们是朝廷的军队后,便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过来乞食。若是往常,这些百姓是未必敢靠近军营的,只是如今饿得急了,左右也是一死,在几个胆大的带头以后,便都围到了军营外。张恪第一时间便让军中的火头军,生火造饭,将他们身上仅有的粮食,拿出来煮了分给灾民。只是这样一来,士兵们又该怎么办呢?李如松对此倒是颇有意见的,他虽然也同情这些人的惨状,但手下的兵饿肚子,这可不是小事。
张恪自然也不是不知道,“皇帝不差饿兵”的道理。对此,张恪道:“咱们先救一救人,让弟兄们克服一下,总不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百姓饿死在咱们面前吧?另外,你速速派人去催促后方,让他们尽可能的加快粮草的运送速度。依我估计,叛军此时龟缩于城中,是不敢出来的,这仗暂时还打不起来,咱们挺一挺就过去了。”
李如松心说:您这些理由也叫理由吗?你让这些当兵的,饭都没得吃,还怎么打仗,到时候怕是大家都要一起完蛋的。而且叛军出不出城,又不是你说了算的?万一呢?这小子不是挺聪明的吗?怎么这一次做事情,竟然如此不分轻重呢?可是,人家是钦差,代表的可是皇帝,能怎么样呢?李如松不得已之下,只能硬着头皮,去安抚住手下将士,同时亲自去往后方,催促粮草。没办法啊,摊上这么一位主,仗都还没打了,粮草就先告急了,这也太乱来了,唉,我太难了!
除了粮食告急外,对安顺城外的数万流民及两万官兵来说,生活上的另外一个大问题,自然便是吃水问题了。不过,官兵们对此倒是一点儿都不担心的,因为在他们的阵中,可是有个“水神娘娘”的,谁还担心找不到水了?其实,这两万官兵中,有不少人当初是随张恪去过狼族月谷的,自然便也知道杜若的来历的。可是,杜若实在是太过于神奇了,使得他们也不得不怀疑:莫非她真的是神女下凡?老天爷正是安排她来应对这次天灾的?不管如何,大家对于杜若的敬意却是发自内心的,毕竟她所做的事情,真的挽救了许多人。
对于其他人看自己的眼光,杜若其实并不是很喜欢的。不过,以她的性子,自然也不会去说什么,也就只能随他们去了。来到安顺城外后,杜若照例先带领着那支挖井小队,到处找水、挖井,迅速的解决了用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