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章 局势(2/3)
叛军似乎暂时也把注意力放在了内部整顿上,暂时倒也看不出来有要出城和官军打上一仗的意思。而就张恪而言,他还是更多的倾向于从内部去瓦解叛军的。倒不是说他畏惧于和叛军打上一仗,对于手下这两万精锐将士的战力,他还是有信心的。别看叛军有十多万之众,但说到底他们不过就是胡乱拼凑起来的一支队伍,又没有经过充分的军事训练,看着虽然人多势众的,却未必扛揍。到了真正短兵相接、以死相搏时,一触即溃也是很有可能的。总之,真要打一仗,官军这边是不怵的,也不缺乏心理优势的。但若是能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那自然是更好的。毕竟硬攻这么一座坚城,肯定是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的。此后数日,局势没有多少变化,气氛相对平静。王大丫则不断的将一些情报,透过鹰将传递出来。按照那些情报判断,安顺城中确实是储备有相当数量的物资的,至少可以让叛军依城坚守上半年。也是因此,叛军倒是表现得不急不躁的,并于城中加紧操练士卒。显然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兵员训练不足、战力发挥不出来的问题,想要趁此机会好好提升一下的。当然,彼此也都明白,未来的某一天,大家肯定是要兵戎相见的。官军有他们的任务,叛军也要找到他们的出路,他们是不可能一直躲在安顺城中不出来的。
王大丫还在情报中提到了周勃他们目前的处境。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刘千斤似乎有意拉周勃入伙,而且表现出了相当的诚意,甚至允许周勃可以带着两名护卫,走出客栈去自由的走走看看。刘千斤或许是想要让周勃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义军的情况,希望能打动他,转投自己麾下的。张恪倒是对此笑了笑,他自然是不会担心周勃会叛变的。但这件事情倒是说明了刘千斤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想法的。
将心比心,若张恪站在刘千斤的角度,只怕对于周勃也会有种见猎心喜,奇货可居之感的。若能收服周勃,一来,周勃本身的理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比起他们这些人,那水平高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的;二来,若是连这样的朝廷高官,都能“弃暗投明”,那义军在革命的正当性上,显然是要提升好几级的;三来,周家这么大的影响力,门生故旧遍天下,若周勃肯帮他,必然可以招揽到更多的人,投入到自己的阵营中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义军缺乏的“人才”啊!
刘千斤显然也清楚,义军想要发展,只靠打打杀杀是走不了多远的。他们可以用计谋、用武力打下那些城池,但还得要想办法将其治理好,让它们真正成为自己的地盘。若只是打而不治,那样子又有什么意义了?早晚又会丢掉的。而像治理民政这样具体的事务,显然是需要专业人士的,而周勃恰恰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张恪认为刘千斤很有想法,便是因此而来的,至少这人是有点眼力劲儿的。倒是不好说,这事儿是好是坏的。叛军首领不是一个妄为好杀之辈,而是懂得审时度势之人,不去无端制造杀戮,这个可以算是好事的;但站在朝廷的角度看来,叛军领袖很有想法,或者说拥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那其实意味着他是比较不好对付的。对于那种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说到底不过就是些匪类,只不过是一时之患。比较危险的,其实是那种具有长线思维、有大局观的人,他们往往会给朝廷造成更深层次的威胁。
刘千斤能够意识到周勃的价值,这件事情对于张恪来说,还是要高兴多一些的,最起码周勃等人的安全将因此得到一定的保障。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他们毕竟是一个新生的叛乱政权,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很难保证他们一直都能保持理性,若是做出点什么出格的事情,其实也并不意外的。张恪并不喜欢这种失去主动权的情况,把自己人的安全寄望于对手,怎么想都是极不靠谱的事情。而让王大丫想办法潜进城里,便是他主动出击的一次尝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