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合适的时机

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合适的时机(2/4)

了皱眉:“因去年久旱,今年又迟雨,地里禾苗瘦弱,收成难保。”

    “你们可曾尝试向地方官请援?”

    “县里总说,收不出是农夫懒。我们这等种地人,哪里斗得过衙门?”

    朱标听得心中微沉,转身便对赵侍郎道:“查此县赋税之账,若真如他们所言,地方衙门敷衍塞责,必须追责。”

    赵侍郎略一迟疑,但也点头应诺。

    连日巡行,朱标亲见诸多疾苦,渐渐意识到,父皇此番命他出行,实则是欲使他亲历山河之实,民间之情。

    而非空读圣贤之书、空听堂臣之言。

    归途将近时,车队抵达南陵镇,朱标忽然命车停下:“今夜不入京,宿南陵。”

    赵侍郎诧异,却不敢多问。

    夜里,朱标换上便装,只带一名亲卫,信步游走于小镇街巷之中。

    街角一家老旧书铺吸引了他的注意。

    书铺匾额褪色,“敬文堂”三个字几不可见,案后坐着一位白须老者,正低头誊抄书卷。

    朱标踏入其内,老者淡淡问:“买书还是借书?”

    “若是能借,最好。”

    老者抬眼一看,忽地问:“你不是本地人。”

    “路过,寻一安静处。”

    “那你识经史否?”

    朱标含笑:“略通。”

    “孔子曰‘礼崩乐坏’,你以为礼坏因何?”

    “人坏,则礼崩。”

    老者目光微凝:“说得不错。”

    他沉默片刻,转身从柜后取出一本厚卷递来:“这是我三十年所著《新礼义考》,若你不弃,便带去看看。”

    朱标郑重接过:“多谢先生。”

    次日清晨,他便命随行文吏起草一道诏令——设《民间荐士录》,广征民间之士才,不限出身、年岁,只求德才兼备,由东宫设专人阅览、筛选、荐举。

    赵侍郎震动:“太子此举,或为前所未有。”

    朱标神色坚定:“我愿知天下之人材,不独凭举子入朝。”

    消息悄然传回京城,也送入了朱瀚王府。

    朱瀚夜未安寝,披衣立于书案前,眸光深邃。

    “荐士录?”他缓声一笑,“这倒是他走出的第一步。”

    石安子问:“王爷以为如何?”

    “人心是海,荐人是火,若无辨才之能,反成祸水。”

    “命锦衣卫查荐录所荐之人,三月后交卷于东宫。”

    “此举非试探,是授他一刀。”

    “刀虽利,若握不稳,割的便是自己。”

    天光初亮,紫禁城角楼已被朝阳镀上一层薄金。

    朝鼓未响,宫门尚闭,唯独东宫一隅,灯火未熄。

    朱标立于窗前,面色沉静,手中捧着昨日新送来的荐士卷宗。

    他已翻阅近半夜,目光不惮疲倦,反而愈发清明。

    “太子殿下,该用早膳了。”随侍的小黄门轻声提醒。

    “不用,我要见陆恒。”

    陆恒是东宫新任的典事郎,负责荐士录的整理汇编之事,出身寒门,却勤勉老成,颇得朱标信任。

    不过一炷香时间,陆恒赶至东宫。

    “太子召臣,不知何事?”

    朱标放下手中文卷:“你昨夜送来的荐士名册,我已看过一半。”

    “倒有几位言辞得体、事迹分明,可列优先荐举。”

    陆恒面露惊喜:“太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