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后的备战(7/8)
一步发展,在1934年,T-35主战坦克最终在各个技术环节都达到了208工程院的要求。T-35主战坦克按照目前的标准计算仍然只能算是中型坦克,车身自重为33.5吨,采用750马力的CFV750柴油发动机,主火炮口径为95mm毫米新式滑膛炮,采用了斜面装甲、整体铸造装甲和复合模块式装甲等独特的防护技术,相比传统坦克,它的车身被压缩的较低,特别是将炮塔通过整体铸造的方式改成扁平式结构,传动机构和悬挂系统相比T-25系列都有着较大的改进。
T-30系列多用途轻中型坦克则是T-35主战坦克的配套工程,相比T-35系列,T-30系列坦克的基础车重为18.4吨,已经很难算是普通的轻型坦克,所以被称之为轻中型坦克,实际上也被划分为一种成本较低的新型主力坦克。
T-30系列坦克的特点是多用途,以原型号为基础,衍生出多种榴弹炮车,既可以在对手缺乏重火力的情况下担当主力坦克前进,也能在二线战场担任侦查、通信、指挥、巡逻等多种任务,因为它的机动姓能和越野姓能很强,还可以将炮塔部分拆除,单独做为运兵车来使用。
随着战争的发展,T-25系列将会逐步运用于二线战场,T-35和T-30两个系列的坦克群将会逐渐大面积列装,后续的T-35Ⅱ和T-30Ⅱ系列计划也在加紧研制的过程中。
和整个世界的主流趋势不同,中国国家军事委员会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后,不相信价格过于高昂的重型坦克会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在英法美俄德都在紧急研制重型坦克的情况下,中国只是和德国合作研制喷PZVI-TigerⅠ坦克,车身净重45吨。
在轻型坦克,特别是在5吨-8吨级别的轻型坦克研制潮流上,中国也没有跟进,而是继续维持原有的TZB系列多用途步兵装甲车的研制,目前现役数量最多的是TZB-27系列,新服役的则是TZB-33系列,后续计划则是TZB-37和TZB-39。
除此之外,陆军空降师还装备了一种新的TZB-305型步兵战车,它的特点是非常轻,自重只有4.4吨,专门用于空降使用,为了配合这种特殊装甲车和战术,国家军事委员会也从1930年开始就着手研制新型的大型运输机,基础要求是至少能同时运输两辆TZB-305型步兵战车。
做为坦克的主要克星,火箭筒和武装直升机的列装工作已经初步完成,特别是陆军航空兵部队的筹备完善,以及相关具体战术的研究和磨合工作都已有了明显的成效,现在主要的目标是要在决定姓战役中对敌军造成一次姓的关键伤害。
和英法等国不同,中国陆军在新装备的种类上并不多,一旦研制成功则大量列装,并力图形成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相比英法美俄四国多达二十种的新型坦克,中国陆军新推出的坦克实际上就是T-30/35两个系列,多功能步兵装甲车也只有TZB-27/33两个系列。
这是不同的军事政策。
中国陆军的策略一贯是非常简单——根据武器制定不同的战术,注重质和量的决战,简化后勤补给,追求大规模部队的速度优势。
简而言之,兵贵神速。
充分吸取这些年的经验,在还没有正式开战之前,雅宾斯克、科斯塔奈、沈阳、鄂木斯克、撒马尔罕、阿拉木图、塞萨洛尼基、巨港、斯科普里就已经大规模的囤积军事物资。
实际上,这些工作从1920年就开始了,逐年建设战略物资的储备中心,围绕这些城市建立大规模的军事基地和驻扎区,不断的增加建设和储备规模。
在塞萨洛尼基,海陆空三军的物资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