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带着古丽回村(4/4)
巴嫂子挺着圆滚滚的肚子,脚步缓慢的走了进来。热巴来了!快进来坐!”苏大娘一见,赶紧放下碗筷,起身就要去拿新碗筷,“正好刚出锅,香着呢,快来吃点!”
古丽反应更快,立刻站起身,把自己坐的小板凳让出来,小心地搀扶着热巴嫂子坐下:“嫂子,快坐!我正想着吃过饭去找你说话呢。你还没吃吧?一起吃点儿!”
热巴嫂子连连摆手,脸上带着维吾尔妇女特有的爽朗笑容:“不用不用,嫂子在家吃过了。就是听说你回来了,在家闷得慌,过来找你唠唠嗑,解解闷儿。”
她说着,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旁边的苏阳,带着点打探的笑意问道:“你们这次回来,能住上几天呀?”
“还没定呢嫂子,”古丽接话道,“苏阳说想多住几天,不过过些日子他得去趟内地办事。”
“多住几天好啊!”热巴嫂子拍手笑道,“村里人多热闹,我也有个伴儿说话!”
一顿热热闹闹的午饭吃完,古丽就挽起热巴嫂子的胳膊:“嫂子,走,咱出去溜达溜达,多活动活动,对你和肚子里的小宝宝都好。”
两人说说笑笑地出了门,沿着村道慢慢散步去了。
苏阳也没闲着,骑上摩托车准备去一趟肉联厂,如果真能合作的话,那自然是好的。
苏阳骑着摩托,思绪随着车轮飞转。
他要去的地方,老百姓都习惯叫“和田肉联厂”,其实它正式的名字还挂着“和田地区食品加工厂”的老牌子。
这称呼的混乱,本身就带着时代的烙印。
这厂子在当年可是了不得的地方,79年那会儿,还是计划经济当道,它手里握着整个和田地区肉食供销的大权,按计划分配,说一不二。
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个亲戚在肉联厂上班,走路腰杆子都挺得倍儿直!
那是正儿八经的“铁饭碗”,是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一到逢年过节,厂里发福利,几斤鲜肉拎回家,那脸上别提多有光了。
苏阳还记得,邻村有个巴郎子,家里托了好几层关系才挤进肉联厂当工人,说媒的差点把他家门槛踏破,十里八乡的姑娘随他挑。
可这些年,世道变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边疆,个体经济像戈壁滩上的红柳,见缝就长,生机勃勃。
和田大大小小的巴扎上,牛羊摊子一个挨一个,鲜肉供应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更不用看谁的计划脸色。
昔日风光无限的食品加工厂,就像一匹跑累的老马,渐渐显出了疲态,不复当年之勇。
不过,老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它毕竟是根正苗红的公家厂子,底子还在。
听说这几年也琢磨着转型,想利用过去的渠道和名头,把和田的牛羊肉往内地大城市卖。
比起他们这些单打独斗的个体户,这种国营老厂在打通关节、搞外销手续方面,门路和便利程度,肯定还是要强上不少。
这大概就是那个“牛干部”找上门来的底气吧?
苏阳心里盘算着,摩托车加速,朝着市郊的厂区方向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