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伐楚(2/3)
经长期作为自己的侍卫,表现出无比的勇气和镇静,但是……比吕不韦如何?王翦、王贲父子一南一北当了两个将军,手握五十万大军,任谁都要胆寒吧!
所以他才在燕国的战事一结束,就把伐燕的各路诸侯都召进咸阳,重礼款待。商议伐楚事宜当然是一个原因,另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是,他要让王翦及其下属立即离开军队。
机灵的王翦立即体会到秦王的心思。到了咸阳后,立即告老称病辞官,为王贲让路——其实当年他还不到五十岁,虽然算不上年轻,但也谈不上老。秦王的应对堪称老辣:他让王贲出任新组建广阳郡守,在群臣看来这是对王翦功劳的肯定,老子打下的江山,交给儿子管理;但实质上,将王贲调出了老巢上党,脱离了军队的指挥。
但这些心思,秦王只能藏在自己心里,不能向任何人吐露。在诸臣面前,他必须展示出一种一切尽在把握的姿态。
邯郸十年的隐忍,让秦王养成了把一切都藏在心里的性格;他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的隐忍,才最终等来了自己行冠礼亲政,并一举打掉吕不韦的势力。他从亲政时起,就特别注意保持各政治势力的平衡,军功在他看来已经不很重要:灭韩是韩腾的功劳吗?灭赵是王翦、桓齮、羌瘣的功劳吗?在一支能征惯战的秦军面前,任何将军都能够建功立业吧!
他保留了吕不韦立下的规矩:士卒一次战役中战功无论多大,最多只能升到不更,大夫最多只能升到五大夫。他还尽可能地扩大了官吏的队伍,并限定吏员只能在本县、本郡流动。官员就任,一般不能带吏员前往赴任,而且必须通过当地的吏员行使职权,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官员的权力。——当然,这在后来给秦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当时这些并不明显。
王氏势力的扩张,在秦王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对消掉蒙氏在军中的影响。在白起、穰侯先后去世后,蒙骜在军中的威望一时无人能及。蒙氏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但王翦连续立下灭赵、灭燕两大战功后,秦王又在考虑培植新的势力来取代王氏,李信就是他看好的一个人。
打仗不同于其他,胜负之间界限判然。能够打胜仗的将军没有侥幸的,他通常拥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极强的组织能力。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惟一可行的策略是培养出一个又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来。李信和蒙恬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把担子压给他们,让他们在战场上建立威望,也是秦王的希望。
新年转眼即过。李信和蒙恬都于新年后前往前线,建立起自己的大帐。但和蒙武、辛胜等人善于隐忍不同,这两个年轻人都比较争强好胜,都愿意带兵打仗。他们只是简单地商量了一下出兵的路线,就决定各自率领十万人分兵向楚国纵深发起进攻。
试探性的进攻很快开始,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丘,均顺利得手。
但无论是李信还是蒙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城池:项城。项城曾是项国的国都,后被鲁国所灭,再后来就落入楚国的手中。项公是鲁国人还是楚国人已经不知道了,但项氏家族目前在楚国是一个大族:项氏长期参与楚国发生的战争,在楚王沦落陈城后,项氏承担着护卫陈城的重要责任;春申君死后,他在吴地的封地几乎全都被项氏接盘;还有,昌平君似乎也是他策反的,目前还在他的保护之下,这表明项家的野心决不是做一个重要的大臣,他还想像春申君那样,实际执掌楚国的国政。项氏是一个在政治上、军事上势力都很强大的家族,而项城正是他起家的大本营。
可偏偏,两人发动进攻时,都忽略了项城。但项氏的家长项燕没有。项城在平舆和寝丘的后方,项燕派了自己的子弟项梁潜入项城,进行作战准备,自己则以大司马的身份,促成楚国向陈城方向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