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赵亡(2/3)
竟然设了三十多个县。邯郸的士卒被分配到中山各县,呼沱水沿线番吾、顾城、肥城、下曲阳等重要城池,都有士卒占领,其中邯郸的士卒大都被安排在靠北的顾城一线;相对靠南一些番吾、肥城等地,则由秦军士卒据守,隔断了顾城与邯郸之间的联系。
赵王被迁往房陵,在那里重建赵氏宗庙。房陵在南阳、汉中、南郡三郡交界处,是一片深山。赵王可以率领本族家臣、妻妾、子女、僮仆万人,前往房陵。他们出发时,黄河尚未开河,他们必须冒着寒风,步行前往房陵。近两千里路程,要一程程步行走到,其间的辛苦自然不足为外人道。好在沿途都是秦地,有驿站可以留宿、饮食,他们不必携带粮食上路。一万人当然必须分批而行。他们分成十队,每队千人,陆续出发;随身携带节符,方便在驿站留宿、饮食。
赵氏的女人数百人被选为秦王的后宫,她们将在黄河开河后,乘船前往咸阳。而在咸阳,则仿照赵王宫殿另外修建宫殿,接纳赵女。
邯郸王族的势力被削弱后,在秦军的强加压迫下,邯郸、巨鹿各县广泛推行秦律,首要的就阡陌令。各县、乡、里都出现了大批秦人,丈量土地,并将它们分配给普通的邑民,每户一百亩。下层的邑民获得了土地,迅速成为秦人的编户。而在赵国建立了军功的秦人,也有相当数量留在赵国的土地上,依爵位分配了大小不等的土地,成为当地的首领。
邯郸的商业也得到恢复,按照秦律在规定的集市中售货,明码标价,太行山的野味、皮毛,齐国的冠带,以及最重要的盐、粮都在集市上售卖。另一方面,各郡县广泛开展基建工作,恢复被战争损坏的城池,按秦人的标准修筑道路,建设驿、亭,他们都能按分例获得粮食,饥荒的问题在一步步缓解。
春分时候,秦王在邯郸主持了籍田礼,宣布春耕开始。随后,秦王结束了在邯郸的巡狩,和太后一起继续北巡,他要完整地巡查一遍赵国的全部故土,除了巨鹿外,还有太原,在巡狩了上郡后,返回咸阳。在巡狩巨鹿时,秦王甚至深入到易水河边,眺望了燕国。
秦王大约在夏天回到咸阳,这时赵王已经迁居房陵,赵女也已经到了咸阳,入住赵宫。而赵太后经不起长途旅行劳累,回到咸阳后不久就病逝,与丈夫子楚合葬。
赵国的灭亡,再次震惊了诸侯,影响最大的就楚国。
楚王即位已经十年。楚王即位时还不会说话,由母亲李后亲政,实际主政的是李后的“兄长”李园。这十年中,楚国只与秦、魏两国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如果主政的是春申君,也许经过这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但李园的能力自然不如春申君,他以一个赵人客居楚国,在楚国毫无根基,全凭着楚王舅舅的身份主持国政。楚国的国政分散在各贵族家中,春申君作为楚公子,运用起来尚且困难重重,更不要说一个外人了。赵国虽然也是任人唯亲,但赵王还是能集中必要的权力,做出一些重大的决策。但楚国就完全不同了,不与权贵协商一致,几乎没有可能施加任何新政。李园对此也十分无奈。他所熟悉的赵国政治,在楚国完全没有存在的空间;而楚国的协商政治,李园又完全不懂,那些大家族也不拿李园当一回事,只是看在楚王的面子上,虚与委蛇。
赵国的灭亡,对李园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以前,楚人还能容忍李园,是因为李园出身赵国的李氏家族,在赵国有些关系,可以借助赵国的力量,办成一些事。赵国灭亡后,李园根基尽失,完全失去了势力。李园每天哀声叹气,怨天尤人!
刘季十年前有诛杀春申君之功,给李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刘季出身庶民,毫无背景,在楚国无法发展,十年了,也只是名资深的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