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灭赵(2/3)
元氏、东垣这些大城都曾经遭遇秦军的打击,秦军虽然没有破坏庄稼,但将这些城池周围的粮食吃得干净,大片土地由于邑民流亡而被抛荒,到了秋收时刻,收成也就成了问题。无论是元氏还是东垣,主政者都是坐困愁城。他们像聊尽人事一样,安排人手进行秋收,并将收成收入仓库。就在秋收紧张进行时,东垣以西,呼沱水上游,番吾方向上,秦军突然发起了进攻!
这个方向上,由于依山带水,可以展开的兵力较小,并非主要的防御方向,只放了不大的一支部队,主要力量被安排在沿河的阵地上。王翦将小股兵力潜入各个山道中,待主力发起进攻后,这些小股部队向防御部队的后方发动起辅助进攻,守军不知虚实,很快就被突破了阵地。
东垣大夫闻讯后,立即调动兵力前来填补空缺,就在东垣大夫调动兵力时,秦军在整个呼沱水发起了渡河作战。水深的地方乘船,水浅的地方徒涉,赵军措手不及,被秦军建立起一处处滩头。东垣大夫兵力捉襟见肘,无力组织反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军从各处滩头渡过河来,逐步扩大滩头阵地,并最终将呼沱水防线撕碎。赵军的反击犹如大浪打在巨石上,不能令秦军支援分毫;而秦军的进攻则如钝刀割肉,招招痛彻心肺。东垣大夫急请元氏派兵增援,但元氏城下也出现了秦军。苦战一个月后,秦军彻底突破了赵军在呼沱水一线的防御,赵军的北方集团被彻底击溃,东垣、元氏、肥城、鼓城等重要城池毫无悬念地落入秦军之手,这些城池费尽心力收获的粮食,也都成了秦军的战利品。
八月,秦王传来教令,任命王翦为将军,全面指挥对邯郸的作战。没有了北方的威胁,秦军的攻势势不可当。王翦发起全面进攻,邯郸周围城邑被一一攻破,赵长城失守,武安被占领,邯郸成为一座孤城。
现在,邯郸城周围还有赵人大约二三十万人,但能战之士已经不足五万。老弱妇孺都被分配了守城的任务,甚至已经拆除了周围的部分民房作为守城之具。邯郸城与其他城池不同,它是赵国的国都,经历了多次战火考验,但都坚持了下来。可这一次,情况明显不同,没有别的,因为邯郸城内已经没有粮食了,就连王室宗亲、贵戚大臣的家中也都没有了存粮。本来秋收时就是一年粮食最紧张的时候,又是救灾又是歉收,邯郸在秋收中几乎没能补充粮草,而各县的贡赋显然也不能指望了!
秦军在距离邯郸三十里外安营,这一次秦军可是足足有三十万人,除了在战争中伤亡了数万人,多数是轻伤,目前秦军还有能战之士二十余万人,与邯郸全部人口数相当,这意味着赵国已经完全无望。
整个九月,诸侯都在观望着秦、赵两国战争的进展,没有人敢出兵救援邯郸。而且秦军已经完全控制了邯郸的外围,连粮食也运不进去。相反,秦军则能够通过驿站系统和各地的商贾,运输和采购到充足的粮食。很明显,秦军是打算与赵军耗下去了。
赵王再次派出使者出城,请求媾和。但王翦坚决拒绝,要求赵王开城投降,可保一城百姓性命,否则,城破之日,秦军将血洗邯郸!
现在,连赵王都只能保证一日两餐粟粥,后宫连半食都吃不上。倡后、春平君、郭开一致建议赵王开城投降,否则全城就要饿死:现在这种粮食供应状况,士卒能维持生命就已经不易,不可能荷戈作战了。
只有王兄公子嘉表示反对,主张为了宗庙、社稷,必须坚决固守。但他们并不是多数,大约只有几百人,且多为中下级官员。眼见赵王降意已定,公子嘉决定自杀以谢社稷。但他的家人劝阻道:“杀社稷与存社稷,孰难?”
公子嘉道:“存之难也。”
家人道:“代郡边远,又值灾,人民少,秦人不以居也。公子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