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韩降(1/3)
郑国周围是韩国的核心区域,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韩腾并不急于攻城,而是不断派出部队,攻略周围的小城邑,要他们出钱出粮,以供军资。在后方,则有昌文君组织商贾往前线输送粮草。舞阳、合伯、棠溪所产的兵器也安排人力运到前线。秦军每天的弩箭数量充足,给守城的韩军造成很大的威胁。韩腾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战法对韩军的压力很大。他把作战的重点放在占领和巩固已经占领区域上,而不是直接强攻郑城。加上现在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士卒都不愿意出战,秦军派出的小股部队能够发挥巨大的威慑力。韩腾随队派出的官吏,则在已经归顺的城邑中,推行秦法,并建立乡邑组织。将部队派往韩国各城邑,分散就粮,也减轻了郑国城下的供应压力。
到了春天,形势已经很清楚,韩国的灭亡已经不可挽回。秦国在韩地已经广泛地建立起自己的组织,而韩王对此毫无对策;郑国的内外交通已经隔断了两三个月,韩王无力恢复。诸侯似乎已经对韩王死了心,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诸侯有出兵救援的迹象:赵国在与饥民斗争,楚国在内斗,齐国和燕国完全拒绝参与中原各国的争斗,秦、韩两国都在争取的魏国,现在已经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魏王与在洛阳的昌文君取得联系,表示愿意献城与秦国结盟,昌文君让魏国出粮、出力支援郑城前线,魏国也一一照办。很明显,距离最近的魏国很清楚在韩国发生了什么,现在已经开始站队。
郑城内住的都宗亲大臣,他们一般在城外有封地,城内有俸禄。几个月封锁下来,地位由低到高,开始感觉吃不住劲了。有关系的赶紧找关系,没关系的就得自寻生路。另一方面,郑城是一座商业十分发达的大城,主要供应来自于商贾。一旦内外交通断绝,整个城邑的生态循环就恶化了,工商业者首先吃不住劲。
城中还有三万士卒,他们是郑城能够坚持下去的根本力量。这两个多月来,他们只在前一个月得到足食,后面一个多月只能得到半食的供应,而他们的家属则几乎没有得到粮食供应。这些庶民出身的士卒不得不将本就不多的粮食定量分给全家食用。
在当时,一座城池的粮食储备是按三个月来计划的。一般来说,城外的攻城军如果三个月攻打不下,一般都会撤军,因为他们的粮食供应会更加困难,多数攻城作战都在一个月左右结束。但现在,秦军已经围困了两个多月,城内的粮食几乎告罄。韩国郑城过了有史以来最为凄惨的新年,虽然还没有达到“易子而食”的程度,但城下已经堆满了尸体,这些都是倒毙在道路上的流浪汉的尸体。每天都有大车运出来,扔在两军之间的荒地中。至于那些死在家里的,至今还在棺椁里停灵在家。
韩腾已经感觉到郑城内的怨气。他派人进城,劝说韩王开城投降。他还借助自己在韩国的老关系,散布说大批商贾已经齐聚郑城之外,只等秦军一进城,商贾就会跟着进城,郑城的一切都能恢复正常。
内外交困之下,韩王终于遣使出城,与韩腾商议媾和之事。韩腾自己并不参与,而是请来昌文君与使臣谈判。昌文君同意,韩王出城后,其家族、宗庙,就近迁于自己兄弟的封地陈城!
艰苦的谈判历时近一个月,郑城再也坚持不住了,韩王下决心开城。春分前几天,郑城城门大开,秦军入城部队分别从八个城门冲入城内,占领了城门和城墙,并派五百士卒入城维持治安。韩军士卒将武器架在各城门内的广场上,全部离开回家。待四城安宁,韩腾率领各郡将领入城,到韩王宫请韩王出城。韩腾从辈分上说算是韩王的父执,两家亲缘关系也不远。韩王出宫后,对韩腾道:“寡人无道,父但执而问之,寡人敢不应命!奈何兴干戈,起士卒,祸及百姓?皆寡人之罪也!”
韩腾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