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灭韩(2/3)
许韩军到齐。五天三战,将阳城、新密一线的赶回增援的韩军击溃。残余的韩军不得不后退三十里,与秦军对峙,再也不敢向秦军进攻。郑城的败绩连续传到阳翟,阳翟的守军也军心动摇,秦军已经在多处渡过颍水,夺取了不少滩头阵地,正在这些方向组织渡河;加上韩王再三催促韩军前往救援,阳翟大夫也动摇了:颍水防线眼看已经守不住了,不如趁此机会退回郑城,或许还有转机。
当夜,阳翟大夫发出了退军的命令。计划规定,阳翟驻军先走,在颍水一线防御的部队最后撤退。
阳翟人口众多,官员的家眷不少,一旦撤退,拖家带口,风尘滚滚,遮天蔽日。前线的士卒见了,顿时兵无斗志,纷纷要求提前撤退。守将还想坚持,怎奈下级军官和士卒都不愿作战,也决意提前撤退。
当面之敌撤退,加上阳翟方向上空滚滚风尘,秦军将领哪里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面挥军渡河,一面令过河的部队扩大滩头。当面之知一触即溃,秦军只用一天一夜时间就全部渡过颍水,向郑国方向追去,沿途截击、尾击多路韩军。撤退的韩军急如漏网之鱼,没命地逃窜。本来从阳翟到郑城还有数道防线。阳翟大军北撤,秦军随后追击,防守这些地域的韩军也不战而逃。韩军全线崩溃。
阳翟大夫见势不妙,丢下部队和家眷,单独乘车,疯狂地逃入郑城。能当上阳翟大夫,这位韩公子自然背后的势力不小。逃回郑城后,连夜向韩王请罪,韩王也不好严加惩处,只令他戴罪立功,立即出城收容自己的部队,挡住秦军。但阳翟大夫哪里还有心思出城。领命回到家中,家中已经是哀声一片。
阳翟大夫是孤身逃回来的,妻儿老小都丢了,家里的亲戚也不放过他。阳翟大夫虽然已经四五十岁了,回到家里也不得不低头。闹了一夜,总算安抚好家中,带了几十名子弟、家臣出城收容残兵。迎出二三十里,但见前面漫山遍野,尘土飞扬,无数士卒不成行列,个个丢弃了兵器,只顾往家里逃,哪里还收容得起来。阳翟大夫见状,拔剑自刎,被周围的子弟、家臣救下。大家都劝道:“郑城难归,但归封邑可也!”不由分说,驾着车,扔了旗帜,一溜烟地跑回封地去了。
秦军如同赶羊群一般,将韩军赶回郑城。沿途韩军防线尽行崩溃,秦军只打了许多捡便宜的小仗,损失不大,斩获不少,士气大振,连月攻打颍水防线不克带来的晦气一扫而空。
连韩腾都没有想到战事进展如此顺利,大军已经兵临郑城之下,眼看郑城指日可下。他立即报告咸阳,准备一鼓作气,以长期作战攻占郑城,彻底覆灭韩国。为此,他请求秦王选派勇猛的战将到前线指挥作战。
与此同时,韩王也遣使前往咸阳,走各种门路,试图求和。
秦王召集群臣商议此事,有人提出”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主张与韩国约盟之后退军。贸然灭掉一国,可能引起天下震惊,群起而攻秦。
这时,李斯献上韩非生前所写的那一篇策文。
“臣且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临,祸乃不存。”秦王再三玩味这句话,下决心灭掉韩国。他让丞相昌文君亲自到前线,监督军需转运;又派了几名尉府的官员协助作战,大军仍由韩腾统一指挥。
昌文君召见了韩国使臣,告诫道:”韩王请为臣,而背约。今王师受地于韩,韩反拒之,是拒王师,逆也。逆则不义,非所论也。愿韩献其地,王将存之以宗庙,以守祭祀,如周之故事。“
昌文君到达洛阳,动员商贾前运粮草。遣使到魏国,敦促魏王给送军需;又到荥阳,督促商贾前运粮草。并严令各路商贾,不得向郑国运粮。
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