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祖龙赤蛇 >  第19章 受地于韩

第19章 受地于韩(2/3)

人口,成为秦国的编户。最远的甚至会被安排到河东、上郡。

    一方面是大批饥民在邯郸病饿而死,一方面是有口吃的,还能得到安置,这一反差很快在饥民的口中反映出来,一首民谣这么说:“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这一年大饥,让秦国成为赵民生命的希望。几十年相杀的仇怨,就在这一碗碗粥中被大家遗忘,而秦、赵本是兄弟之邦的说法在这时广为流传。

    在这各情形下,赵国自然无力出兵;但为了获得韩国的粮食援助,更为了自身人口不减少,赵军加强了对各关口巡守,防止赵民进入秦地。这一措施不仅激怒了饥民,连下层军官和士卒都不赞成,执行起来睁只眼闭只眼。

    各郡的士卒到达南阳,按例进行集中训练。由于北方各郡在忙于接收赵国的饥民,相府停止了河内、上党、太原、河东等郡的征发,但他们必须动员起足够的力量,防止饥民暴乱,并在新的邑民中推行秦法。三川郡和东郡的士卒也全部动员,名义上也是接收赵国的饥民。真正到达南阳的士卒只有南郡、巴、蜀、关中(包括陇西、北地等郡)、汉中等数郡而已,加上南阳自己的兵力,不过七八万人。

    过了新年,十月望日,南阳大军分两路出南阳,一路向北出鲁关,攻打颖水流域;一路向东出方城,攻打汝水流域。

    攻打汝水流域的战事进展顺利。这片区域长期属于楚国,李斯青年时期就在这里长大,那时他还是楚人。但等他学成归来时,这里已经成为韩地了。由于韩国在这片区域统治时间不长,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军事建制,邑民没有被组织起来,更缺乏训练。临时被征集起来上前线,被强大的秦军一冲,即阵型崩溃。据守城池也很不得力,射箭时还能在旁边呐喊几声,一但秦军爬上城来,就一哄而散。更有不少城邑干脆不战而降。东线秦军很顺利地略定汝水一带各城邑。

    出方城后的山地盛产铁矿,是中国重要的冶铁基地之一,出产的剑、戟、镞等兵器闻名天下。山下汝水之滨,则是巨大的粮食生产基地。韩腾对这些经济区十分熟悉,在准备攻伐时,就从各官司调集了一大批懂行的官员接收这些矿山和乡邑,尽量保护他们不被战争破坏。由于战事的发展十分顺利,韩腾准备的接收官员顺利地接收了各城邑,没有遭受大的破坏。但组织抵抗城邑仍然被屠城,城里的物资也遭到抢劫。不过相对于这样规模的战事而言,损失算小的。

    与东线相比,北线的战事则有些焦灼。这里的曾经是韩国的国都,在得到南阳发出的“受地”警告后,这里加强了战备,是防御国都郑城的南方屏障。韩军沿颖水构筑了良好的防御阵地,这里的士卒也比较服从管理,作战比较勇敢。秦军发起的数次渡河作战,都没能成功。

    在初步安定了新占领的上蔡等地后,东线秦军渡过汝水,沿着韩、楚、魏三国边境向南进军。边境各城邑纷纷闭城自保,秦军也弃之不顾,在楚国的陈城、阳城之间渡过颖水,沿洧水向北发动进攻。

    陈城曾经是楚国的都城,阳城则是楚国最重要的前沿阵地,它的身后就是楚宫章华台。如果楚军决意阻拦秦军,还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但也许是韩腾提前做了工作,这一线的楚军都只求自保,不愿出战,眼睁睁看着秦军渡过颖水,杀奔洧水而来。

    韩国没有想到楚国会放任秦军从两城之间渡河。他们认为能够在阳翟挡住南阳的秦军,相对难办的是抵抗三川和东郡的秦军,尽管这两郡都说自己动员只是为了接收赵国的灾民,但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这种屁话!他们的兵力重点始终是北方:华阳、新密、阳城(不是楚国的那个阳城)……他们在郑城周围动员了大约十万士卒,大半都充实了这线战线,防守郑城的只有三万人。

    韩王立即派使臣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