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捕捉到一只野生女儿(3/4)
洛恩同样在打量着餐桌前的十二人,柔和的目光透着一丝复杂。正如真正将佛教发展成系统化宗教,并推广开来的,不是释迦摩尼,而是阿育王一样,未来基督教的实际创始人也并非耶稣一人之功,而是各阶层出身,熟读经典,为传教奉献一生的十二使徒们。
道理很简单,释迦摩尼最初开创的只是一门学问和个人修行的方法。但宗教要的可不是学问,而是敬畏、传播、迷惑和无理由的相信。
作为传播佛学的最大功臣,阿育王本身的选择其实有很重的功利色彩。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击败十六雄国,基本统一了印度大部分区域,建立了孔雀王朝。
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阿育王统治时期成为古印度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强盛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
而这一转变,传说是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
但实际上,那是因为他已经打下了几乎整个印度的疆土,不需要继续武力扩张。
相反,如何停下战争,号召民众不再仇杀和反抗,并认同孔雀王朝的统治,才是他的当务之急。
由于阿育王一脉出身养孔雀的贱民,所以他注定无法从注重血统和秩序的婆罗门教中获得认同和统治基础。
因此,众生平等和戒杀戒暴的佛学就成了他最好的选择。
佛教也就由此应运而生,成功迎来了【正法时代】,将婆罗门教死死按在地上摩擦了一千年。
相比之下,由【教廷】精挑细选的十二使徒则纯粹了许多。
他们不为财富,不为地位,不为虚名,只是因为他这位【父】所描绘的未来,而甘愿跋山涉水,远赴万里,将救世的福音播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艰苦、危险、死亡都无法阻止他们的脚步。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在,未来的基督教才会比佛教的传播更为广泛,生命力更为持久。
当然,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洛恩并不排斥阿育王那种相对功利的行为。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将波罗斯留在那位佛陀的身边,并将自己的信物留给波罗斯,示意他日后传给自己的孙子阿育王。
只不过,他觉得付出得越多,就应得到的回报得越多。
即便他的信徒并未索取,他也应主动给予。
这是属于神的仁慈,也是属于神的公正。
洛恩目光一闪,金色的圣杯从魔法阵图中浮现,落在身前的桌面。
随即,他略微抬起手,五指刺入掌心。
金红色的神血顺着指缝落入杯中,化作猩红的酒液,浓郁而醉人的香气弥漫开来。
“拿去喝吧,这是我为你们所流的血,也是神和人立约的血。”
在洛恩的示意下,阿里阿德涅、费德拉和卡珊德拉三人走上前,将杯中的酒液分装出十二份,依次送到每一位使徒的身前。
随即,洛恩举杯道:
“你们即将远行,我别无赠礼。来吧,饮下此杯,我们血浓于水,我们血脉相连!”
十二使徒连忙站起身,共同向这位仁慈的【天父】举杯致敬,然后将杯中的美酒一饮而尽。
酒液入口,化作一股激荡的暖流,在他们体内无声无息种下祝福的烙印。
当十二人的酒杯被依次放回餐桌上,这场饯别的晚宴就此宣告结束。
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