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秦帝国之降生嬴氏宗族 >  第182章 始皇、嬴恪相继逝世,扶苏登基,帝国永存!

第182章 始皇、嬴恪相继逝世,扶苏登基,帝国永存!(1/3)

    自扶苏被立为太子,他便一头扎进治国理政的学习与实践中。

    朝堂议事时,他紧随着嬴政的身影,全神贯注地学习。

    如何在复杂的局势里权衡利弊、决策定夺,敏锐捕捉各方势力的微妙动态与利益诉求,从中汲取政治智慧。

    闲暇之余,扶苏频繁微服出宫,穿梭于市井街巷、田间地头。

    他与百姓们亲切交谈,坐在农舍前,听老农诉说着,土地收成的艰辛与期盼;

    站在集市的摊位前,询问商贩生意的好坏与难处。

    亲眼目睹百姓为生活奔波的模样,亲耳聆听他们质朴的心声,这一切都深深烙印在扶苏心底,成为他日后治国的重要指引。

    时光悄然流逝,数十年光阴转瞬即过。

    嬴政终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驾崩的噩耗如乌云般笼罩着整个大秦帝国。

    咸阳城沉浸在一片悲痛肃穆之中,百姓们身着素缟,自发地走上街头哀悼。

    扶苏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悲恸,亲自督管嬴政的葬礼。

    他精心挑选陪葬器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对父亲的敬重与追思,严格把控葬礼流程,力求以最隆重、最庄严的仪式送嬴政最后一程,将其风光大葬于宏伟的始皇陵。

    葬礼结束后,扶苏在咸阳宫举行了盛大而庄重的登基仪式。

    宫殿内外张灯结彩,群臣身着朝服,整齐排列。

    扶苏身着玄色的龙袍,头戴冕旒,稳步走上高台,俯瞰着台下密密麻麻跪地朝拜的臣民。

    那一刻,钟鼓齐鸣,扶苏心中涌动着对大秦未来的憧憬,更沉甸甸地压着一份治国安邦的责任。

    登基伊始,扶苏展现出与嬴政风格迥异却同样高瞻远瞩的治国理念。

    他深知连年战争与繁重劳役给百姓带来的创伤,于是果断下令:

    暂停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行动,将国家发展重心转移到国内休养生息上。

    他命人重新核算赋税标准,大幅减轻百姓负担,让他们的腰杆不再被沉重的税赋压弯;削减劳役征派,让青壮劳力能够回归农田,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在扶苏的治理下,曾经因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工程而疲惫不堪的百姓,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田野间,新苗茁壮成长,农舍上升起了袅袅炊烟,集市上也重现往日的热闹繁华。

    为了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参与国家治理,扶苏大刀阔斧地改革官吏选拔制度。

    扶苏再次打破传统,不再只看重出身和门第,而是将个人才能与品德放在首位。

    他设立了科举制度的雏形,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公告,鼓励各地读书人踊跃参加考试。

    考试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时政见解、民生策略等多个方面,力求全面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与治国理政能力。

    消息一经传出,天下读书人纷纷响应。他们日夜苦读,在昏暗的烛光下研读经典、撰写策论,渴望凭借自身努力踏入朝堂,为大秦的繁荣贡献力量。

    在文化方面,扶苏推行包容开放的政策,他废除了嬴政时期一些严苛的文化管制措施,鼓励百家争鸣,一时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在大秦的土地上再次蓬勃发展。

    咸阳城成为了文化的中心,学者们齐聚一堂,在学馆、书院中各抒己见。

    儒家学者倡导以仁政为本,宣扬道德教化,主张君王应以德治国,重视民生疾苦,积极参与国家礼仪制度的修订,力求恢复传统的礼义秩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理论基础。

    道家学者则强调顺应自然,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寡妇春秋小说集